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分析师 孟凡新
截至200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5.9%,青少年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青少年网民规模的快速增大,可能会引起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家长和老师都“谈网色变”,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家长和老师的担忧和顾虑不无道理,但是,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被“侮名化”。由于存在青少年上网引起的行为问题,上网的青少年群体被周围人群打上了“坏”的标签,青少年上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玩网游”和“网络成瘾”的对应物和代名词。据调查,各地家长对上网行为都比较悲观,尤其是上海地区,有26%的家长对孩子完全“禁止其上网”,25.3%的家长“随时严密监控”。[1]从家长对网络的态度上看,似乎不让孩子上网已经成为好家长的标准之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并没有表现出持续加重的趋势。通过用“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或“感觉缺少点什么”来测量网民网络成瘾的倾向性,2007年中小学生网民中有21%的人对此表示认同,截止2009年6月这一比例只有10.7%。数据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性并没有出现持续高增的局面。
网络使用已经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趋势。从互联网使用的积极影响上来看,微观上能拓展青少年人际交往,增加其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使孩子们不断接触大量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宏观上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夯实我国未来信息技术的社会基础。在信息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让下一代远离网络,让正确使用网络的青少年背上上网的“侮名”包袱,却非有益。
[1]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356923.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