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分析师
赵慧斌
微软目前正试图将新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必应与MSN进行整合,意在为搜索用户提供更多的入口以提升Bing使用率。除了依靠MSN,微软还希望联手惠普和戴尔等PC制造商为必应争夺用户。这意味着微软巨额投入8000万美元的全球营销行动拉开了帷幕。
据市场调研公司Stat
Counter数据显示,微软必应Bing只用了7天时间就超越雅虎,成为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6月4日,Bing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16.28%,高于雅虎的10.22%,从而成为美国第二大搜引擎。在全球市场,Bing的市场份额为5.62%,高于雅虎的5.13%。另据ComScore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Bing正式上线两周以来,微软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已由Bing上线前的9.1%增至12.1%。
不管是因为网民尝鲜心理,还是微软的浏览器绑定和转向的Live搜索用户提高了搜索请求的数量,市场份额的快速变化都引发了对于微软的市场份额是否会持久上升的疑问。必应给不平静的搜索市场带来了新的动力,然而,必应的道路注定艰难。
微软将其称为“决策搜索引擎”的必应,作为Live搜索的换代产品,与竞争对手构建了一定的差异化,其一,微软的搜索集中在几个高价值的领域发力,现阶段集中在购物、旅行计划、健康和寻找本地企业,在广告表现上会赢得一定的优势,在细分领域的专注也会让Bing在点击转换率上获得更好的表现,会吸引一部分追求更高点击转换率的广告主进入这个细分领域。二、必应进行了搜索结果的预分类,与传统搜索引擎只是单独列出一个搜索列表不同,“必应”搜索还会对返回的结果加以分类。例如将搜索结果按照属性,视频长短,发布时间,图片大小,文件格式进行了分类,这种将高级搜索前置的方式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另外微软对于必应产品进行了许多细节创新。目前用户对于必应搜索的各项创新功能反馈良好,在中国如首页高质量的图片、视频直接播放、地图搜索等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在面对的用户群方面,功能细分应该带来更大的价值。但是现在Bing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在国外,
Bing产品本身相对成熟,但用户群无显著差异,微软需要硬生生的抢夺竞争对手的份额;在中国,虽然MSN用户群的不同可能带来不同的价值回报,但是中国化的Bing产品体系本身就不完整,虽然微软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用户需求而设计的必应地图搜索和公交换乘查询功能,与Google先入为主的本地化生活和地图搜索处在同一片红海,定位的重合给推广带来了不利,同时也是在与已经爆棚的导航站,生活信息分类信息网站争夺同一块蛋糕。
在Bing身后,2008年7月微软以1亿美金收购的语义搜索引擎Powerset,才是微软Bing真正的实力。这个以Wikipedia作为实验平台的搜索引擎,与以往建立在关键字索引基础上的搜索不同,其搜索技术可以从用户输入的单词和句子中提取出相互关联有意义的部分,在入驻微软近一年之后,Bing横空出世。唯一的问题是,如果要在Powerset技术下建立与不同于关键字索引技术的搜索体系,需要重新建立索引和标识,然而与其索引Wikipedia不同,微软要面对整个互联网。
回顾过去,微软在搜索发布史上都是因流量问题而以失败告终,微软2005年发布MSN
Search时曾投入数千万美元做广告宣传,营销在短期内促进了搜索流量,但很快打回原型。2006年发布Windows Live
Search时,这一幕又重新上演。这表明微软需要寻觅一条长期成长之路,同时也辅证了微软确实不宜在短期内把谷歌雅虎等通用搜索引擎作为竞争对手而将竞争全面铺开。“事不过三”的教训应该可以让微软足够清醒,认识到营销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改变。
在搜索引擎领域,后来者要想取得生存空间,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搜索概念的创新,即在搜索技术和理念上与前者有足够的差异性;另一个是在细分领域发力,在大而全的通用搜索引擎占据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现在,微软Bing同时瞄准了这两点,然而无论哪一条路,都将走得异常艰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