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蛾灯”,在电脑上敲出这三个字,连我自己都感觉十分陌生,别人更看不懂。我在百度上输入“引蛾灯”三个字搜索,没有这三个字的专门词汇,倒是在一些博友的文章中有对引蛾灯的回忆。是啊,点引蛾灯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一种独特的现象,已经载入了我国近代农业史。
引蛾灯是一种防治早稻病虫害最原始的技术,一般是发生在每年5、6月初夏的时候。夏天是各种生命快速繁殖的季节,早稻等农作物迅猛生长,蚁虫蚊蛾也粉墨登场,而其中的蛾子多为农业害虫,如果得不到有效防治,农业生产就受到严重影响。在农业科技还不太发达的70年代,大家想出了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来防治各种飞蛾,这就是点引蛾灯。
点引蛾灯就是用一个脸盆或者脸盆大小的木盆,里面装上大半盆水,水里放上一两滴煤油,把一个十字架插在稻田里,然后把盆子放在十字架上,夜幕降临的时候,在盆子里点上一盏煤油灯,夜里引来无数“看热闹”的飞蛾,飞蛾在煤油灯的周围飞来飞去,一不小心就飞进了盆子里,被带有沾性的水给粘住了,成为了“俘虏”,最后一命呜呼,这就是当时我们消灭病虫害最原始而有效的方法。
这种最原始的治虫方法竟然是我们儿时最有趣的一种农活,我们都非常有兴趣去做这种活。那时煤油属于紧俏物资,各家各户的煤油都是凭票购买,但这点引蛾灯的煤油一般不是家里的,而是生产队统一购买的,因此,每当傍晚的时候,我们都拿着自己的灯去生产队加油,把灯盏加得满满的,让煤油灯在夜晚尽量可以亮更长的时间,能够消灭更多的飞蛾。加了煤油,夜幕降临,我们就拿着盆子、十字木架和煤油灯出发了,来到我们生产队的田边,一般每丘田点上一盏灯,你选择了这丘田,我就选择临近的另一丘田。一盏、两盏、三盏,不一会儿,星星点点,我们老家门前那一片田野里,到处都燃起了这样的引蛾灯,在五六月的夏日,这些引蛾灯与天上的星星一起形成了一道十分壮观的画面。 当时我们乡村没有摄影师,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彩色摄影技术,要是有的话,把这样的场面拍摄出来,该是一幅何等美丽的画面啊!
点引蛾灯最激动的时刻应该是第二天早晨了,天刚刚亮,我们就从床上爬起来,从蔬菜地里摘一片南瓜叶子,跑到我们点引蛾灯的那丘田里,收获我们的“战利品”,把盆子里的飞蛾一只一只地放到南瓜叶上,生怕弄丢了每一只。然后带到我们院子前面,是驴子是马拿出来溜溜,生产队的干部会一个一个地数,你俘获了30只,我俘获了40只,最后根据大家俘获飞蛾的数量来计工分。
点引蛾灯最怕两件事:一是怕夜里刮风,二是怕夜里下雨。刮风会把灯吹灭,下雨会把灯淋熄,不仅如此,如果下大雨的话,会把盆里的水灌满,已经捕获的飞蛾也会随水溢到田里面,这样就会前功尽弃。
大约在1976年左右,我们老家通电了,也有用日光灯做引蛾灯的,日光灯下放一口很大的铁锅,加满一锅子水,这一盏日光灯就可以管很大一片田的飞蛾,效率比我们的煤油灯强多了。但这比较复杂,如要架一根专线到田边,成本高不说,还很不安全。我家对面有一个徐家院子,这徐家院子有一个年轻人,当时还不满二十岁,长相非常象青年毛主席,就是因为在田里摆弄这日光灯不小心触电了,而光荣牺牲了。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分田到户后,再加上农业科技发达了,农药的毒性增强了,消灭飞蛾之类的害虫不再需要点引蛾灯这样的雕虫小技了,引蛾灯也从我们农村消失了,成为了不能再现的历史!
当我写完这篇小文的时候,我试图在网上找几张关于引蛾灯的图片作文本文的插图,搜索了半天,也没有发现半张,看来这引蛾灯的确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历史。唉,当年要是多一个心眼,把在老家点引蛾灯用的那盏煤油灯、那个破脸盆、那个十字木架保留下来,如今可以送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变成重要的历史文物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