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爸一直认为,豆豆的幼儿逆反期已经过去了,尽管很多人认为3-5岁是幼儿园最容易出现逆反的年龄,但豆豆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表现的比较明显了,那一段时间突然变的容易发脾气,不听话,喜欢大人说什么她偏不做什么。经过一个时期后,这种情况就没有了,变的乖巧懂事,姥姥经常夸豆豆是个懂事的孩子,很少出现哭闹、发脾气等现象。
最近几天豆豆的脾气突然发生了改变,变的容易发脾气,好话歹话都听不进去,用豆爸的话说就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就拿今天来说,早上醒来后赖在床上不起,豆妈拿来衣服也不穿,不喜欢这件也不喜欢那件,反正就是没有喜欢的衣服,然后就是哭哭啼啼,好不容易穿上衣服出来,也不让梳小辫,一直哼哼唧唧的不高兴,磨磨蹭蹭的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结果到幼儿园也迟到了,耽误的豆妈也没有吃成饭。下午从幼儿园接回来也是,从教室出来不穿外套,天很冷,不穿外套非冻感冒不可,所以豆爸就抱起来强行给穿上了,结果这一点不满意就开始不高兴了,一步也不走,一直让爸爸抱着,回到家也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哭哭啼啼的,特别是这几天还喜欢尖叫,一不如意就开始大声尖叫,极大的考验了豆爸的耐性,当时巴掌抬起来又没有打下去,但这样的表现实在太让人生气了。最后豆爸豆妈就不管她,随便她哭去,决定冷落她一会儿再说,后来姥姥想去哄一下,被豆爸历言制止,还惹的姥姥老大不高兴。
分析豆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豆爸感觉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这一段时间豆豆身体一直不太好,持续的咳嗽,差不多快3个月的时间,一直断断续续的咳嗽,期间打针、吃药、最后连中草药都熬上了,上个星期刚刚不咳嗽,昨天又开始流鼻涕咳嗽了,让豆爸豆妈郁闷不已,这已经非常注意了,昨天一冷就赶紧加衣服,结果还是出现感冒症状了。在这一段时间生病期间,不管是姥姥也好,豆爸豆妈也好,明显对豆豆有一些溺爱,感觉孩子身体不舒服,还一直吃药,着实可怜,很多事都迁就着她,这样估计助长了她坏脾气的发展。
第二个原因估计还是逆反期的问题,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期间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期间称为“第二逆反期”。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一些极端逆反的孩子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让家长束手无策。
第三个原因恐怕和豆爸豆妈平时对豆豆的教育有关系,尽管豆爸豆妈十分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但毕竟家里三个大人对待一个孩子,对豆豆还是过于娇惯和宠爱了。平时过于以豆豆为中心,只要孩子高兴什么事都依着他。尽管平时豆爸豆妈也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但往往态度不坚决,让豆豆感到这只是爸爸妈妈的自说自话。比如豆豆把玩具或图书等东西搞乱了以后,豆爸经常说豆豆这样不好,应该把东西收拾整齐,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收拾,但说这些话的同时,豆爸或者豆妈已经把东西都收拾好了。
这样一来,也许豆豆尽管听到爸爸妈妈言词上的说教,但并没有接收到来自爸爸妈妈的行动要求,爸爸妈妈虽然说了让我做,但爸爸妈妈同时已经自己做了。这时爸爸妈妈的行为已经让自己的语言教育失去了意义。当语言失去意义时,爸爸妈妈的话便成为了废话,可听可不听。
第四个原因估计也和豆爸豆妈的教育有关:出于母爱或父爱的本能,豆爸豆妈在对豆豆提要求时,往往态度不够坚决,豆爸豆妈最不希望看到豆豆不快乐、不高兴。因此,有时候为了让她高兴,就会看她的脸色和情绪行事,这样的心理可能被鬼精灵的豆豆给轻而易举的利用了,这个时候,本来是教育豆豆的,却变成了如何哄她高兴。由于态度不坚决,给了孩子一个爸爸妈妈的要求可执行,可不执行的感受。久而久之,在逐步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学到了要学的东西,即如何赢得和父母的对抗甚至战争。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待豆豆这种情况估计豆爸豆妈需要认真的思考了,首先在以后对豆豆提要求的时候,要慎重,如果要求是合理而且应该的,那么就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小豆子有可能不同意,甚至会发脾气,那豆爸豆妈要坚决做到的就是决不退让,让她看不到一点退让、妥协的机会。哪怕这个要求提错了也要执行,执行完了再和她沟通。
第二个就是态度问题:如果这时豆豆在表现出情绪问题,哭哭啼啼磨磨蹭蹭,那就无视这种情绪的存在,不同情、不求、不哄,不围着她转,让她自己去哭去,就像今天这样,随便她哭去吧。转身离开,冷处理。狠下心来,也许这个时候她也正在偷偷观察爸爸妈妈的表现呢,一旦发现个“杆子”,恐怕马上就爬上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是豆爸在思考的问题,父母到底和孩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真像很多书上说的那样,家长要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吗?恐怕很难!因为我们担负着太多的责任,担负着对她的教育责任。首先我们是父母,然后才能是朋友,而父母的责任绝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一时的高兴而去永远的妥协和让步,而教育的过程往往还有一些对抗和对立。
今天豆爸是真真切切的举起了巴掌的,后来又轻轻的放下,也许这个动作很不好,不但没有吓唬住孩子,也许会让豆豆知道爸爸是不舍得打自己的,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但豆爸实在不忍心一巴掌打过去,尽管今天让我非常生气,后来豆妈让豆豆自己哭了一会儿后,还是豆爸抱过来安抚一番。但如果豆豆明天、后天甚至以后还是象今天这样呢?恐怕豆爸的巴掌就不会这么轻易的放下了。
发现一篇博文里写的不错,关于对待叛逆期的孩子进行的6种教育方法,这里贴下来,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中第一条转移注意,第三有意冷落还有诸如榜样示范、适当惩罚、注重表扬,豆爸在平时的教育都用过了,有时很有效果,但有时候效果不好,估计还是时机问题,什么样的情况下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所有做父母的应该思考的问题。
附:管教孩子任性的六种方法
转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后,会很快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提示在先 已掌握孩子的任性行为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只要带孩子去商场,提前就跟他约好:“今天上街买衣服不是买玩具,答应就带你去。”
有意冷落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耍赖时,家长要不予理睬,给他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更不要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没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再对孩子做简单而认真的说明,说清不能做的原因,并用“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榜样示范 利用孩子喜欢童话故事人物的心理,激发他克服任性的信心。如孩子不肯吃菠菜,家长可以说:“你不是喜欢铁甲小宝吗?他就喜欢吃菠菜。”
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宝宝故意把东西扔到地上,家长可以对他的行为做出批评后,要求他将东西拣起来。如果孩子不服从,则可采取取消购买食物或玩具的承诺,或是“单独隔离”的惩罚方式。这种惩罚性的措施,会使他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十分坚决。这样,宝宝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注重表扬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规限孩子的不良习性,一方面更要关注孩子听话、不任性的行为,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夸奖。这样孩子就会懂得什么是大人赞成和允许的,什么是大人反对和制止的;就会知道专由自己的性子来就会受到惩罚,听话乖巧、不乱发脾气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