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我读到了三国部分
(2012-03-17 09:20:44)
经过一年半时断时续的阅读,《资治通鉴》我读到汉纪60卷,从一开始新鲜的战国、西汉,再到看着沉闷的东汉外戚宦官、党锢之争时期,现在终于走向了纷纷精彩的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后)。跟《三国演义》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陈宫是因为曹操霸占某女子才反对曹操的,并不是曹操经过中牟县。对刘备写的也较少(很多人崇拜的赵云写的更少,所谓的血战长坂坡等于没有),《三国演义》里大书特书的三顾茅庐就一句话带过:“凡三往乃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诸葛亮功绩的根本没有。还有《资治通鉴》很多地方提到了《三国演义》里没写的人物及事迹,比如曹操的强大跟收编三十万青州黄巾降军有关,还比如帮曹操经营并州(今山西)梁习以及交趾(今越南)地方投靠孙权的过程等等。不像演义里只有曹操的奸诈残忍,《通鉴》也展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如曹操剿灭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过程写的很详细,都怪本初当时为什么没处理好立嗣问题,让曹操抓住你儿子之间的不和巧妙的加以铲除)。以前领略了演义的魅力,现在领略了正史的魅力。东汉晚年的军阀割据表面看上看因189年十常侍之乱董卓乱政引起各地义军集合(之前很少有地方军阀乱战的)。其实从之前党锢之祸就可看出东汉政府的腐败,窦武、陈蕃、李膺悲剧的结局可窥一斑。其实宦官和外戚专权引起的腐败当然跟封建世袭制很有关系,皇帝幼小,外戚掌权,为了扳倒外戚,皇帝依靠宦官,让宦官壮大,这样陷入了不良的轮回。其实如果在世袭制的前提下有良好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也不会出现那些悲剧,比如现在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当然用现在民主国家的标准衡量一个野蛮和专制时期是不科学的。三国当然是个精彩纷呈的时期,但更是华夏文明悲剧的时期,比如董卓迁都大屠杀,曹操为父报仇攻徐州屠城。骨肉相残生灵涂炭甚至人相食,白骨露於野,跟汉初文景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历史上这类悲惨总是重演,比如后来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靖康之变、蒙元南下、清军入关无数人头落地。不知道以后的华夏史会不会出现这类悲剧。国人的性格是不会变的,但现在跟古代不同的是有了外国的监督,全球一体化了,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国人的团结和觉醒。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