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
谷深水急的险峻峡谷
石头被水修理成了旋转的蜗轮
山清水秀
丁字河口
就是它们汇成了滔滔的察隅河
还在使用的古老木桥
五彩缤纷的优美景色
收获的季节

万绿从中一点红
河水从这里咆哮着汇入察隅河
参天大树
这里也有竹林
一道深沟阻断了前进的路,沟上只有一根被砍伐的圆松木横在上面
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澄、黄、绿、青、蓝、紫,云绕山峰当空舞
色彩鲜明
又是一处世外桃源
强烈阳光照射下的高原景色
幸福的牦牛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丛丛的高原植物显的是那样的艳丽
从然乌出发,驶过通往来古冰川的岔路口,下了一个山坡,又吃力的上了一座更高的山峰,山口上经幡飘舞,旁边一块牌子上写着“德拉姆山口”。据我掌握的资料这就是到察隅路段海拔最高的一个山口,海拔大约在5000米左右,我又停车走到山边向前望去,只见近处是公路呈之字型弯弯曲曲的向山下伸去,虽然没有九十九道拐那么雄伟壮观,但在这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碧水间随意地绕来绕去却有一种妖饶、秀气之美;远处是两座巍峨秀丽的山脉夹着一条深深的峡谷向前延伸而去。我望着山下那条曲曲弯弯伸向远方的公路不禁想起了一首著名的俄罗斯民歌: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它将伸向迷雾的远方,我将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车(人)去远方.....这首歌真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地的绝妙写照。
车这时出了点小故障,上坡又有点喘,老毛病了。我把车停到路边检修了一下,然后上车大伙一起吃了点自带的小食品,跟我出来十余天大家也基本适应了一天两顿饭的生活规律,这样既赶了路又减了肥,一举两得。稍事休息后开始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下山,到了山脚公路便陪伴着从这里发源的察隅河一路前行,随着海拔的不断降低,两边山上的植被也越来越茂盛,路经常就是在溪旁的丛林间穿行,有山的依靠、水的陪伴,景色越发迷人,这段15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七八个小时。天快黑时我有些着急了,我的车大灯有问题,在这星星月亮都被两边高高的山峰遮蔽着的深山峡谷之中,夜幕降临之后是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将会寸步难行。我急得是见人就问,被问的人都说距县城不远了,大概有十来里吧。可我们走了有三个十来里了,县城还是无影无踪,后来我才闹明白,这里的人就没有公里的概念,当地人对距离的概念是用段来衡量的,一段就相当于内地修建公路的一个标段,刚才告我们说的是十个标段,由于语音方面的差异使我们当成了十里。就在我们无奈地准备就地搭帐篷露宿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了前方的点点灯火,这一发现真不亚于掉落水中的人挣扎着就要沉没时抓住了一根稻草,我兴奋地一踩油门朝着远处的灯火奔去。
走到近前才发现,刚才的灯火只是位于路边的一幢楼房发出的光亮,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子,好像是一所学校,县城还没到呢。不过这时已经不是太紧张了,在这深山里已看到高大的建筑了,县城还会远么?果然在拐了一个急弯又下了一个大坡后我们盼望已久的察隅县城终于到了。由于今天心理很疲惫,我们找到了县城内最好的察隅宾馆住宿,以此来缓解今天极度疲惫的心、身。
安顿好住宿,在宾馆稍事休息后,我们到街上吃了点饭,由于这里海拔低了,我和老靳还喝了点啤酒,酒足饭饱后我们在县城的大街上散了会步。整个察隅县城坐落在两山峡谷间的察隅河畔,只有一条长条型的主街道,两面都是黑压压的高大山峰,察隅河水在旁边欢快地流淌着,很快我们就把这个深山峡谷中的小城逛完了,我还顺便在街头的音像店买了一盘藏族风格的VCD,准备在以后枯燥的旅程聊解烦闷。
回到宾馆洗了澡后不知道为何有些兴奋地不想睡觉,我便躺在床上拿出携带的资料研究起了察隅及明天的行程。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吐蕃时期这里就有了官衙建制。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部、林芝地区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该县属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大,垂直高差悬珠。谷地海拔南部边缘只有1400米,而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为与云南省德钦县接壤处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全县平均海拔2300米。
察隅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近代发生过两件举世瞩目、震惊中外的特大事件:
(一)中国最大的地震。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北纬28.5度,东经96.0度)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强震使世界各国的地震记录仪纷纷出格,美国的科学家认为地震发生在日本,而日本的科学家认为地震发生在美国。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几百名喇嘛和尼姑深埋寺院的瓦砾之下。一位在印度境内的英国茶叶种植园主说地震“听起来就像高速火车通过隧道”。成千上万惊恐的印度人喊着“老天爷发话啦,老天爷发话啦”逃奔旷野。
墨脱县城位于ⅩⅠ度区内,察隅县城位于ⅤⅢ度区内。极震区内房屋全部倒平,山川移易,地形改变,多处山峰崩塌堵塞雅鲁藏布江,山体滑坡将5处村落推入江中。
这次地震使整个雅鲁藏布江河湾地区和米林、林芝、波密、朗县、隆于、错那、八宿、察隅、昌都等27个县,以及印度境内阿萨姆邦的迪布加尔、萨地亚、提斯浦尔、乔尔哈特等被卷入这场灾难。破坏范围西南到西藏洛扎、印度西隆,东北抵西藏井盐、丁青间,长约800公里,宽约500公里,面积40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北至青海囊谦,东至四川巴塘、白玉、甘孜,南至缅甸的仰光,西至印度的勤克瑙,最远有感距离1200—1300公里。
这次地震还引起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地震发生的倾刻间,庙宇、官署、村庄毁灭,大地开裂,沉陷变形,地面喷水涌砂,田禾淹没,雪峰震裂,冰川跃动,巨型的山崩滚滚而下,使江河雍阻,森林毁坏,温泉消失,瀑布也荡然无存。墨脱至四境间数百公里的山间路径崩塞,连日飞尘蔽日,烟雾弥漫。南伽巴瓦山、工拉噶波山、工准德木圣山等雪崩不绝。雅鲁藏布江溃缺,水势瀑涨,流入印度阿萨姆邦宽阔平原地带,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洪水为患,堰渠冲毁,道路切断,桥梁损坏。这次地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破坏,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
(二)著名的“麦克马洪线”。察隅是西藏的边境县,南面跟缅甸、印度接壤,尤其是与印度接壤部分一直是领土争议地区。1913年,中印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提出把中国藏族居住的所有地区划为“内外藏”两部分,以前藏和后藏为中心的西藏地区和西康西部地区称为“外藏”,享有完全的自治。以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称为“内藏”,由“中藏共管”。1914年7月3日,麦克马洪换取了西藏方面对印藏分界的承认,这条私自划定的红线西自不丹边境,向东伸延到察隅,把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划归英属印度,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这也是印度一直以来侵占中国领土的借口和依据。1951年印度军队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和喜马拉雅之麓的中国领土。1954年,印军又越过两国传统习惯线,占领了中段和西段的广大地区。1959年,印军再次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我国领土。1962年,印度向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万般无奈之下我军发动了自卫反击。第一阶段歼灭了侵占克朗地区的印军,直取达旺;第二阶段进驻西山口、邦迪拉和瓦弄等地,追击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里米金和梅楚卡一线,逼近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一个多月的战争以后,中国军队撤至原来的实际控制线以内。
察隅县城往南四十多公里就是存在这么多问题的边境线,而且人烟稀少,地况复杂,你从地图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印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如玉河、雅鲁藏布江、察隅河之间空空的,没有标出地名,说明这可能就是中印争议地区,有大约10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贸然进入这一地区很有误入别国领土的可能,假如再由此引出一些不必要的国际争端,我们的人生甚至于有在此终结的可能,鉴于如此复杂的状况我决定明天不再往南走了,由此往回返,上午游览完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直接返回然乌。
第二天早晨,天一直朦朦胧胧的不是太亮。我起床撩开窗帘一看,原来是阴天,天空中还飘着丝丝的小雨,窗外的山峰冲出了夜暮的包围又被浓浓的云雾所包裹依然难见其真容。站在窗前能听到的是察隅河水欢快地流淌声;能看到的是像层层梯田般依山而建、错落有序的房子。我们洗簌完毕、吃了早饭后,雨停了,云雾也渐渐淡了,我开上我的爱车踏上了返回的旅程。顺着昨天的原路逆着察隅河上行,雨后的深山峡谷中空气是那样的清新,令人看了心旷神怡,闻着神清气爽,吸一口直磬心脾。云雾散开之后,公路两边的山峰渐渐露出了真容,两岸的峰峦顶部还残留着未化的白雪,沟底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山上由低到高,由近到远,茂密的植被嫩绿、浅绿、翠绿、深绿、墨绿依次显现,把昨晚错过的风景更加妩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会是路边奇形怪状的树木;一会是谷深水急的险峻峡谷;一会是山溪下泻汇入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一会是横跨河上古老、飘摇的木桥。。。在如画美景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入口就在一处山溪与察隅河交汇的公路桥边,路边立着一块不锈钢牌,上写“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详细介绍了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使游人在进入保护区之前就能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牌子后面不远处有一幢平房是售票处,现在已荒废了。我们停好车后挎上相机沿着溪边的土路往山上爬去。一路上溪水潺潺、树木参天、鸟语花香,随着溪水与小路的分道扬镳,道路也变得越来越窄,同伴们有些累了,都不想再往山上走,而这样下山总让我有种‘心有不甘’的感觉,但又不好强求别人,我只好把汽车钥匙给了同伴让他们在山下的车内等我,我再往上爬半个小时,最后大家到车上集合。
之后我这个‘独行侠’便加快步伐独自往山上走去。抬头远望,山高林密,层峦叠嶂,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云雾缭绕,山坡森林郁郁葱葱,走着走着路边出现了一片青翠的竹林,我举着相机拍照时还幻想着突然间有一只熊猫闯进了我的镜头。在我的想象中那条不知名溪水的源头是一个西天瑶池般的湖泊,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峰顶是皑皑的白雪;云雾缭绕的山腰是忽隐忽现、郁郁葱葱、七彩斑斓的原始森林;山脚、湖畔是绿草如茵的青青草甸,牛、羊、马、鹿在上面自由自在的嬉戏;平坦如镜的湖面倒映着四周迷人的美景,好一处梦中的香格里拉。事实上我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显示,从这里徒步走一天可到达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阿扎冰川,那里真的就和我想象中的景致高度一致,从阿扎冰川再往北走两天还可从另一个方向到达来古冰川,但这都是事后的了解了。随着山的越来越高,树林变得越来越密,路也变得越来越窄,到后来几乎就没路了,我这时也有些担心,万一让我遇到一只简介中所说的熊、虎、豹等凶猛动物;或者从密林草丛中游出一条蛇;或者从草丛、树叶上跳出几只蚂蝗等都会对我构成极大的威胁,再加上时间也到了我们约定的半个小时了,我也第一次产生了无功而返的念头。正好这时前方出现了一道深沟阻断了前进的路,沟上只有一根被砍伐的圆松木横在上面,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我用一只脚踩住它晃动了几下,它也随着我的脚转动,看来我的水平是不可能安全地走过这根独木桥了,天不助我,也只能放弃了,毕竞安全是第一位的,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勇气,是保存实力为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放弃并不只是失败的代名词。我只能怀着略有些失落的心情无可奈何地调过头来无功而返了。我小跑着下到保护区入口处时同伴们也刚晃晃悠悠地走下来,我们一起上车开始往然乌返回。
一路顺风,在下午三点时又再次上到了德拉姆山口,这时是高原上阳光最强烈的时候,照的高原上的一切都有些晃眼,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的白云,远处的雪山与云雾在强光下已经无法分清了,只有眼前高山草甸上的植物七彩斑斓,分外耀眼,我不禁脱口而出一首词:“ 赤、澄、黄、绿、青、蓝、紫,云绕山峰当空舞,午后日当空,高原更靓丽”。坡下的山凹内偶尔会出现几处别具特色的院落、小屋,在我们眼中处处都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时真会让人产生一种走出红尘、进入其中的冲动。下山之后又来到了熟悉的然乌湖边,这时阳光照的湖面波光鳞鳞,全然没有了昨天清晨蓝天白云、青山草甸倒映在澄澈湖面的静谧景致,我们两天之内三走湖畔,却只有清晨的半个小时看到了群峰倒影湖面的绝色美景,看来观景的时机也可以说是出行的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路神清气爽,五点时顺利地回到了前天住宿的旅店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