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阳日报》2025年1月22日:红丘陵上的诗意——《江花》2024卷诗歌评述

(2025-02-11 17:24:11)
标签:

365

文化

情感

分类: 邓流沙原创现代诗
《邵阳日报》2025年1月22日:红丘陵上的诗意——《江花》2024卷诗歌评述

《邵阳日报》2025年1月22日:红丘陵上的诗意——《江花》2024卷诗歌评述

红丘陵上的诗意
——《江花》2024卷诗歌评述 

                      文丨邓流沙 
 
      前不久,由中共部阳县委宣传邮主管、 阳县文旅广体局和部阳县文化馆主办的《江花》大型文艺丛刊2024年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江花》2024年卷中收录的诗歌,囊括了湘西南红丘陵这片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砖,很接地气。 
      “开卷”是散文诗人邓杰。他演绎的诗与远方,热烈、浓郁、开阔。诗是他不变的故乡,远方是他执着的坚守。读他的散文诗,会让你热血奔涌。多年以来,他在散文诗领地继续引领开掘,诗心与追逐在故乡重逢,几经拓展又实现他个人的自我重逢。他一次次敞开胸怀,裸露情感,也时不时触碰到你情感中最脆弱的部分,并且很好的找到了着落点。因为失去,他可以陪你痛哭;因为收获,他可以与你开怀畅饮,引亢高歌。辛酸与快乐,从这片土地奔向笔端。这份率真,是纯粹的,也是温暖的。这是诗人的个性,也以此构筑他思想的份量,汇集他情感的力量。 
      邓杰的红丘陵系列散文诗,兼具思考的厚度。《丘陵苍茫或者吉祥》这组散文诗是他最新的沉淀之作,带有个体经验的感喟,隐含悲悯,主题色彩明显。但这种悲悯感是流动的,带有对这片土地的赤诚情怀。正如他在创作手迹中所说“一睁开眼,就看到自己所有的一切,如潭中的漩涡一样都将化成滚滚激流。”诗域辽阔,沉稳厚实,遣词造句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的描写,等于重建了故乡的风物,挖掘了更深厚的历史,个性化的表达是他的诗歌特质,启发了我们对于这片土地的认知。 
      读刘毅翔的组诗《从绍院子出发》,受到极大的感染,掩卷沉思,久久难以释怀。或许是感同身受,“我”与“父亲”都是从绍院子出发,只不过我走远了,而父亲却走回来了。绍院子是父亲的坚守,也终将成为我最后的归依,时空的交错、切入由许多生活片断构建,由外而内聚焦,映照两代人的心灵。这是诗人的心血之作,感情真挚而浓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后情感的突然喷发,还原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真实的父亲形象:坚忍不拔。 
      诗中反复出现“从绍院子出发”的叠句,其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从整组诗来看,将它们并置在一起产生一种复调  效果,一步一出发,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咏叹,有一种直抵人心的诗性效果和震撼的艺术效果。而“黑夜”“梦”等意象和元素的巧妙运用,让情感和氛围得以提升,起到了极大的烘托效果,与叠句一起使得诗歌的层次呈梯度递进,更加饱满厚重。 
      伍培阳的诗,精悍、扎实。他的诗乡土画面感强,质朴、灵动、隽永,重视细节。《行吟石脚村》这组诗,或对话、旁白,或对比、叙述等,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构思设计,信手拈来,张驰有度。其思考的维度纵贯古今,融入了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倾注了对群体命运的关注。 
      特别是《石脚小学》这首,多重手法并用,时光掠影一般,今昔对比衬托了时代的主题,可谓以小见大、由浅近深,不动声色间,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诗歌语言富有弹性,话语方式跳跃,但多有关联,拼接、转换,水到渠成,是经验的沉淀。 
      刘卫的诗,空灵、清秀、柔韧、丰厚。她青春的美已融入到“母性的湘西南”这片土地,只清浅的描写和叙述,词语意象就相继抵达,一幅宏阔的乡土画面跃然眼前。她诗里的故乡是热火的、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红、黄、绿、蓝等主色调的呈现,生命意象与心灵意象相吻合,让诗意更加浓重。 
      她的诗除了笔法细腻,还具有柔韧性,注重现场切入。如《站在田埂上》这首:努力扎根脚下的土地/即使遇上严冬/枯萎自己,也要坚守茅根的本色……‘’看似平静、温婉的叙述,却分明有一份侠骨柔情泯化冬天,心灵映现,个性凸显。 
      张华博《乡村不语》这组诗,以扶贫路上的见闻为主线,反映了空心化乡村的生活状态,读后令人唏嘘。他观察冷静、细微,描绘真实,他也不避讳扶贫工作的艰辛,所以他的诗里有欢欣,有痛,也有忧思或者反思。简洁的叙述、质朴的表达,不仅还原了乡村日常生活细节,也带来思考,为提升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他的诗善于运用反差式铺垫来衬托主题,别出心裁,注重语言的突破。通过借喻、指代、映衬等手法,让语言灵动,形象生动、暗合,意料之外,细思却在情理之中,表达效果明显,具有艺术感染力。 
      周志斌的诗节奏感强,带有淡淡的忧思,具有悲悯情怀。他思维开阔,善于烘托,诗的氛围浓烈,笔法好像经过雕琢过,隐含某种痕迹,意欲完美。这似乎印证了他“不求媚世,但求自赎”的创作心迹。他的诗委婉、深刻,带有思辨意味,启迪联想,但因情感相对低沉,冲淡了参悟性效果。 
      罗桐木的诗,形象突出,意蕴丰厚。他重视诗的整体内在的诗意,追求意境、意味和意蕴等艺术特点。他更侧重于意蕴,来表达某种幽思或情感,让人回味、琢磨,咀嚼出别样的内涵。他的“花语”等系列诗歌,或取一物一景,或二景相揉,通过对比、排列,既具画面感,又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使诗意得以升华。 
      张冬平  的诗真挚、率直,富有激情,不堆砌,不花俏。他毫不隐晦个人情感,像他的性格,不重派头,重情义。他落笔直接,文字简洁直白,直抒胸臆,将主观感受外化到客观存在中,以丰富意蕴,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贲张的情绪。借助某种事物,或受生活中某个细节和思绪的影响,他以借喻的特性进行描述客体,触动诗思,表达志向,抒发情怀。 
      读陈阳梅的诗,读出了一份自由、静美与心灵的相契。读她的《壮阔与自由》,热烈与宁静两种感应在相互撞击,一颗诗心在加速跳动的同时,有一种收获过后的恬静之美徐徐展开。她写天光地阔、凡尘美景,写得明阔、回环,饱含深情,有一种女性特有的铿锵之气。同时,她又善于营造氛围,突破单调直白的局限,其抒情的笔调有一种震慑心灵的轻柔之美,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技艺的进步。 
      读龙平的诗,有一种凝重和苍凉感。故乡的月下廊桥和荒径,承载着一种古老的离情别绪,但他另辟蹊径,在诗的结构上进行巧妙设计,以故事片段提炼主题,或者以氛围来渲染主题。总体来说,诗是游移的,与情绪一样,如果处得当就能捕捉那些飘忽不定情感,这需要一种勇气。 
      张玉梅的诗,巧颖灵活,才情别致。或等或思,或咏或叹,通过白描手法,托物言志,立意明确,情感交织,藏露分明。诗的情绪随气息流动,有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其诗大胆、直白而惊艳,可谓真性情。她能营造氛围,又能跳出氛围,使用虚拟法营造的氛围也能收放自如,不受拘束。 
      读唐小群的诗,有一种缱绻感,另有一番滋味。与张华博描写的乡村生活类似,现实又让她为村庄抹上了一笔冷色调。她善于用写意画的手笔,图景式描绘村庄的生存状态。睹物思人,往事如昨,一物一景,一幕幕浮现,饱含的深情占据了诗人的精神空间。她所捕捉的诗意场景,能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情境当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以上,是对《江花》2024年卷收录邵阳县数位诗人作品的粗浅理解。每一位诗人都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在抒发对故乡的无限憧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魅力诗人,每一个人的歌唱都不是单调的。这是地域性的书写,是时代物质与精神的和鸣。 

       ——原载于《邵阳日报》“六岭书林”副刊2025年1月22日,发表时略作删节。https://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c1941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