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之人修成正果,后来者往往不认识他的前身,以为只此便是他的本来面目。蔡锷在历史中修成了他的正果,而后人却往往只记得他“护国将军”的身份,这身份背后的坎坷离奇、千山万水,却少有人领略。英雄的寂寞之一,大约就是这种无人识得来路的孤独;万人如海,一身来去。
十八岁时,蔡艮寅改名为蔡锷;锷为刀剑之锋,取以军功报国之意。十八岁之前,蔡锷是个典型的书生,但师友的一次遇难,彻底改变了他的志向。
1900年,蔡锷在时务学堂时的老师唐才常在武汉组织了自立军起义——自立军的全称是“中国国会自立军”。1900年的“国会”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最早仿效西方议会而成立的国家议会,是民间自发地以民主形式决定国家命运的一次尝试。
因为义和团运动,当时全国一片混乱。唐才常等以“挽救时局”为号召,召集国内名流在上海开会,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会议通过了“保全中国自主之权”、“促进文明”、“联邦交、靖匪乱”以及“不承认通匪矫诏之伪政府”等宗旨。鉴于当时的局势,大会还讨论过建立新国、选举总统、实行各省自治、组成联邦政府等问题。会议闭幕之后,唐才常到汉口发动起义,起义军队就称作“中国国会自立军”。
当时梁启超带着时务学堂的一帮学生避难东京,自立军即将起义的消息传来,大家跃跃欲试,很大一部分人潜回国内,共图义举。蔡锷因为年纪小,被留在了日本;但等同学们走了之后,他越想心里越不安,最后还是跑回来了。
唐才常见蔡锷来了,当然高兴,但考虑到蔡锷年龄太小,学业又那么优异,不愿让他参与武装冒险。想来想去,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蔡锷到湖南去见黄忠浩。黄忠浩虽然是清军将领,但与唐才常关系密切,唐才常让蔡锷去与他联络,让他在武汉后发动之后,立即在湖南响应。黄忠浩并不认可唐才常的举动,认为那样干不过是白白牺牲许多青年志士。蔡锷到达长沙之后,他便拖延时日不给答复,把蔡锷留在寓中。没过几天,自立军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捕就义;从日本回来的时务学堂同学,起义后也所剩无几。
蔡锷听到消息,痛哭失声。经过这次血的教训,蔡锷认定中国不缺少奋笔疾呼的文人,但缺少训练有素的军人,缺少足智多谋的军事领袖。所以,一个决定做出了:投笔从戎,改学军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