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何辜,历史何辜?

(2012-04-24 11:49:45)
标签:

柳肃

破碎古长沙

湖湘讲堂

长沙古城墙

湖南大学

古建筑

文化

                                            湖湘讲堂实习编导:王倩

(一)

 

    很庆幸,刚到湖湘讲堂就正好碰上柳肃教授开讲《破碎古长沙》。遗憾的是,由于来得晚,没有听到柳肃教授的现场讲演。但之后参与这一系列节目的后期制作,仍然让我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虽然没有与柳肃教授本人接触过,但是我现在对这位为保护长沙古城墙奔走呼号的学者并不陌生。柳肃先生的讲演视频我看了不下30遍,简单的原始视频没有精美的画面,也没有动听的配乐,一遍一遍地看,却并不觉得厌倦,大概正是因为它灌注了柳肃教授对古建筑的一腔热血。

    我想,湖大的学子何其有幸,作为柳肃教授的学生听他讲课肯定是一种享受,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讲课十分动情。在讲到外国为保护古建筑做的努力时,他的脸上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丝丝笑意;说到中国种种破坏历史的行为时,也不免激动和悲愤。柳肃教授这种真性情,如同孩童一般毫不掩饰地流露,可见其对古建筑的一片赤子之心!

    有个朋友看了后说不喜欢柳肃这个人,片面,崇外。我一笑而过,不置可否。正如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以为,柳肃教授也有同感吧!这些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古建筑,前途堪忧,却无可奈何。爱之深,责之切。你不懂的,你不懂的!

 

(二)

 

    2011年11月,长沙万达公馆的建筑工地上惊现一段南宋时期的古城墙,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刚刚重见天日的古城墙,马上就面临了被切割的命运。经历了南宋金兵的残酷侵略、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的无情冲刷依然保存下来的古城墙,竟然在这个和平年代遭遇了“见光死”的命运,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如今仅存的历史不过麓山寺、岳麓书院、开福寺、天心阁,而最早的历史建筑也不过清朝。如今,这样一段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南宋城墙,竟然得到的是“异地迁移保护”的待遇。如果说给长沙古城造成毁灭性灾难的“文夕大火”还可以称得上是意外的话,那么今天的人们切割古城墙的行为,就是在人为地毁坏历史!

    历史和现代化真的就不能和谐共存吗?

    深圳,这个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没有悠久的历史,却还在到处买麻石铺地“创造”历史。如此现代化的深圳,尚且需要历史的积淀,我们长沙有两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还要破坏呢?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问起长沙城的历史,我们用什么来答复他们的疑问?我们要怎样解释今天的我们对历史的轻视?当我们也成为历史的时候,你难道希望看到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三)

 

    在对待古建筑的问题上,不光是对待一个建筑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问题。

    柳肃教授的这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是呵,文化观念的问题。

    在法国巴黎颁布“限高令”时,我们却不断“推陈出新”,楼盘大厦试比高。

    在意大利现代城市保留大片历史废墟时,我们却连一块完整的古城墙都要切割掉。

    在德国还保留着见证他们发动二战的屈辱历史的建筑时,我们却要毁掉证明我们抵抗侵略、保卫长沙城光荣历史的城墙。

    ……

    有人说,你把中国说得太不堪了,外国一个茅房也比中国有纪念意义。

    我想说,外国对待历史的认真态度我们无法否认,这就是历史。

    我们难道就不该反思?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培养了我们优越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很小就从教材中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于是,我们忘了珍惜,忘了感恩。当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只有在网上谩骂,只有羡慕嫉妒恨。可在骂韩国如何无赖时我们是否有想过,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吗?我们对建筑文物、对历史文化的轻视态度,难道不该反思?

 

(四)

 

    1966年,因为修建地铁,徐悲鸿故居被拆。

    1999年,为了展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被拆。

    2005年,由于驳岸翻新,圆明园中的古石墩被拆弃。

    2011年,因为商业开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

    2012年,还是因为商业开发,长沙古城墙被无情地切割。

    事实上,被拆除的故居、被毁坏的文物远不止这些,这种行为也还在继续。我们拆掉的是一个建筑,可同时也是我们的历史啊。我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长沙还剩下多少历史建筑可以拆除?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城市只剩下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时,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就只有通过照片、视频来回忆、缅怀历史了。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积淀了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当我们连这种看得见的历史都弃若敝履时,那些无形的历史文化又将何以安生立命?我们都知道要“以史为鉴”,当有一天历史真的成为历史,我们又要以何为鉴?

    建筑何辜,要忍受商业开发的无情截肢和遗弃?

    历史何辜,要遭受现代化的漠视和摧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