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鼻祖首次上电视 周敦颐是个“好干部”

标签:
湖湘讲堂品读潇湘道县周敦颐王立新好干部文化 |
6月3日,宋代大儒、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故里——湖南道县楼田村,荷香扑鼻,礼乐齐鸣,修葺一新的周敦颐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来自海内外的周姓后人、专家学者及当地干部群众齐聚于此,参加中国(道州)第二届周敦颐国际理学文化节。
作为本届活动的一大亮点,道县县委、县政府联合湖南省旅游局、文物局、湖南教育电视台,举办大型电视文化活动“品读潇湘 濂溪一脉”,第一次用电视的手法全景讲述周敦颐的一生,在全国首次系统地将周敦颐搬上荧屏。
第二届周敦颐国际理学文化节开幕现场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先驱,他那篇不到120字的《爱莲说》,至今还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广为传颂。他上承孔孟、下起程朱,是宋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开创的理学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近千年。不过,周敦颐的一生究竟有什么精彩之处,他是如何被推向儒家的圣坛,他的思想对传统与现代中国到底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这些本应成为常识的问题,却一直不为大众所知。
“周敦颐是个好干部!”在“品读潇湘 濂溪一脉”活动现场,著名学者、深圳大学教授王立新一句幽默的开场白引起观众大笑。
王立新解释道,周敦颐二十岁时因舅父郑向保奏,进入仕途,曾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担任地方官,为政清廉,断案如神,敢于替民请命,甚至不惜冒犯上司。他在《爱莲说》中塑造的君子形象,“出污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其实也是自己从宦生涯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周敦颐笨拙,当官不能牟利,周敦颐以一篇只有65个字的《拙政赋》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宁当“拙人”也不以权谋私的为官原则。
“周敦颐并非通常想象的道学先生模样,他的从政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廉政教材,这样的好干部,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成为主流。”王立新慷慨激昂的演讲,不时被现场观众的掌声打断。
据悉,这部《理学开山周敦颐》系列节目,将于7月中旬在湖南著名文化栏目《湖湘讲堂》播出。道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弘扬周敦颐廉政思想,本届周敦颐文化节特意突出“廉”“莲”主题,组织“观莲(廉)”、“讲莲(廉)”、“展莲(廉)”、“唱莲(廉)”、“颂莲(廉)”等“五莲(廉)”活动,希望借媒体与学者之力,将周敦颐打造成道县最响亮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道县投入近5000万元,完成了周敦颐故居、爱莲堂、文塔等数十处古民居修复,并将陆续完成濂溪书院等项目建设。目前,周敦颐故里已经成为湖南省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记者 王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