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国人的圣经——《论语》的主角。
2010年11月20日,石教授携他的新作《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了新书发布会,石教授诙谐幽默的风格,使人们在会心一笑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上的升华。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周洪波主持了发布会并致辞,他说商务印书馆作为百年老社,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始终关注国学的普及和教育问题。在屡次强调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对教育的反思成为近来的热点话题之一。非常教授的《非常师生》一书,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还原孔子时代的教育,揭示当时家庭式教育模式和问答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试图从远古汲取教育的智慧,破解“教”与“学”的奥秘。
《非常师生》脱胎于湖湘讲堂
2009年石教授参加由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听众为各地教育局的负责人和中学老师,石教授趁此机会,把以前在做汉语历史研究时关于《论语》的零碎的想法和模糊的感受梳理出来,在那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的演讲,没想到很受欢迎,而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受邀于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湖湘讲堂”,作了18集的系列节目《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后又把讲稿整理出一本比较系统的著作——《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圣经》,不论你生在何时,长在何地,都不可能摆脱它的影响。它的名言警句,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语言中;它的道德标准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它不仅是最经典的语文教材,也是最好的提高大众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反思精神的典籍。
本书根据可靠的史料,对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从逻辑上进行严格的推演,得出许多新颖的结论,这不仅会引起人们的反思,而且对提高大众的逻辑分析能力很有裨益。本书的内容与目前流行的各种《论语》读物形成鲜明的互补,本书的主要篇幅大都是古今人们很少触及甚至无人过问的话题,特别是围绕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关系,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群体。
孔门弟子的趣闻轶事:颜回靠啥技巧博得老师的最爱?
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他的弟子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宣传者。这样,一个史上最伟大的老师,一群史上最出色的学生,这两个方面的风采都得到充分的展现。正如鲍鹏山先生在为此书所作的序中指出的:隐藏的事实,经他点明,豁然开朗;新奇的结论,经他推演,斑斑在案。
石教授的新书给我们展示了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趣闻轶事:高高在上的孔子其实也是普通人。诸如宰予为什么被孔子骂为垃圾学生?颜回靠什么技巧博得了老师的最爱?导致孔子周游列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还是误中了齐国设下的美人计?孔子所看重的学生为何一生无所建树,不被孔子看好的学生又为何成就了大功业?孔子为何把宰予骂为垃圾,仅仅是因为他白天打瞌睡吗?颜回为何被孔子树立为学习标兵,是仅仅因为他学习成绩好吗?子路为何敢管孔子,为何敢对他老师做的事情不高兴?如果没有子路这位监督员,孔子会犯哪些严重的错误?本书依据可靠的史料,经过系统的论证,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访学与任教于世界各国,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石教授曾经求学、访学和任教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曾教过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且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此次《非常师生》一书希望通过对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重新解读和思考,找出现代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根源所在,从而在如何发掘学生的个性,提高素质教育等方面对现代教育有所帮助。
石教授说,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教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说起孔子的“有教无类”,石教授认为,后世教育深受其影响,而中西教育的差别正在于此:中国的“有教无类”强调所有人都应该接受相同的、全面化的教育,没有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西方正好相反,是“有教有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和特长的发展。再比如,孔子评价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表现很多时候正好相反,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石教授的许多观点都发人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