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人包了第一个粽子

(2010-09-29 12:19:02)
标签:

湖湘讲堂

长沙大传说

品读潇湘

粽子

屈原

文化

 

 

 

 

    直到秦朝末年,民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依然抒发着楚国人未能夺得天下的不甘和悲愤。因此,当年楚国都城郢中踏入了秦军铁骑时,楚国臣民的那种激烈情感应该比这八个字还要更加炙热和刻骨。屈原也因此抱石自沉,在汨罗江埋葬了未能实现的一腔抱负。历史在江水中划了一桨,涟漪渐散,留下寥落的几个传说,荡漾在后世的乡亲口中。历史和传说本是近亲,烟水迷茫处,又有谁愿意分得太清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且说那是在屈原刚刚投江后,《渔父》中的那位不管水清水浊都乐意打渔一辈子的老翁闻讯赶来,却只看见浩浩荡荡地一江水挨着岸边曲折而去。老翁忽然记起,屈原宁肯葬身鱼腹,也决不同流合污——虽然现在真是做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但一定要这样凄凉地葬身鱼腹吗?老翁转身从船舱中抓出一把把米饭撒在江中,希望鱼虾能将注意力从屈原的遗体上转移。一天、两天、三天……乡亲们被这种虔诚的期望感动了,一把把向江中抛洒米饭。第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的姐姐屈媭带来了弟弟最爱吃的竹筒饭,从此,竹筒饭就成了人们每年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食物。

    怎么到现在都没出现粽子,粽子是怎么来的?跟长沙人有什么关系?

    二百七十多年后的东汉建武年间,长沙城里有个叫欧回的人,在五月初五见到一个很象屈原的人。那人也承认自己是三闾大夫,对欧回说:“感谢你经常祭祀我,但每年你们祭祀我的那些米,都为蛟龙劫走。今后如果用棕叶包一包,扎成三角,蛟龙就害怕,不敢劫了。”欧回就按照叮嘱,用粽叶包着糯米,扎成三角形,投入江中。久而久之,人们都学起欧回来,在五月初五时纷纷包起了粽子。

    可以说,屈原的传说和纪念屈原的习俗,都是在长沙产生、传承并流传开的。

 

 

资料引自:

    湖湘讲堂《长沙大传说》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