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长沙人该用什么标准?
帖子来源:红网论坛
历史上,长沙出现过几次外来人口大规模填入的现象——无论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长沙抢天下,还是清朝初年吴三桂霸着长沙造反,战争中长沙的原有人口都遭到了极大的消耗。此后迁入的大批移民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长沙原有居民的比重,另一方面也多次更新了长沙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据统计,目前长沙的常住人口为638.9万,其中外来居民占有很大比重,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长沙人,划分长沙人该用什么标准呢?根据户口所在地来划分当然是一种方法,但拥有长沙户口的居民和长沙人毕竟不能等同,后者的内涵要大得多,况且往上数个五六代,那时候是没有户口本领的吧?
在长沙买了房子算不算长沙人?在长沙有份稳定的工作算不算长沙人?能说一口坚硬如槟榔的塑料长沙话算不算长沙人?久居长沙却不了解长沙算不算长沙人?刚来长沙却喜欢这个有辣椒味的城市算不算长沙人?喜欢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说法。但不同归不同,有一点却应该是所有人都认可的,那就是作为一个长沙人,对长沙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要多少有些了解。所以,下面的一些问题,比如“长沙”地名是怎么来的?“江西老表”分几次大规模迁入了长沙?岳麓书院里有多少动人传说?“长沙伢子”的名头是如何在近代革命中打响的?等等,能够回答出来当然不能说就已经是长沙人了,但至少能增进人们对于长沙这座历史名城的了解,帮助外来朋友融入到这块土地上的火辣浓酽的生活中去。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打工朋友的涌入和离开,长沙城在变得更有活力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延续自己记忆的机会。没有时间坐下来听她的老故事了,没有闲情去老街巷走走了——好比是这家主人用岁月浓浓地沏了一壶好茶,却发现能用来品味的时间太短太匆忙,更重要的是,许多坐进堂屋的客人来去匆匆,自家茶叶的香味最终又有几人识得呢?高流动性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新到来的人们与这个原本热情的城市间多少有点陌生的距离;如果车水马龙的一切始终都只是隔壁邻居,那么就算在长沙住得再久,也难以从心眼里说一句自己是长沙人吧。
因此,当看到湖湘讲堂近期播出的《长沙大传说》时感到由衷的欣喜——对于旅居长沙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私下里了解长沙、亲近长沙的机会。因此当晚饭后收了碗筷,窝在沙发上的我居然没有去翻那些口水台,而被《长沙大传说》中一个又一个朴素温情的老故事迷住了。听节目介绍说主讲人是一位地道的老长沙,因为专业研究的关系,对于长沙的历史与民俗有着详细深刻的了解。从长沙史上两位著名的“背时人”,到两位传奇“市长”,在节目的故事中我也慢慢地懂得了藏在长沙人血脉里的情怀,为自己这位过客寻觅到了几分家的温暖。古语说“到处江山即是家”,在哪里生存就在哪里安顿,这种随遇而安的归属感是需要一个机会的,这个机会能完成旅居者和寄居地之间的情感交流。我想这也正是湖湘讲堂的《长沙大传说》能够提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