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不会打仗,在文化上倒有很大的造就。以宋徽宗为首的几个演艺圈皇帝,硬是有着琴棋书画的全套才艺,玩小资都显寒碜,没办法只好将就着玩玩富贵;底下那班臣民更是不用说了,有文化,够情调,会生活。“妃子笑”牌荔枝不是杨贵妃弄出来的么?但它还得靠几百年后的苏东坡出来做品牌推广。不信?有坡哥广告语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宋朝人为什么会生活?因为他们会考试。不但会考试,而且考试中还会玩创意。搞扩招、课改和网上阅卷的祖宗是谁?答:宋朝人。
唐朝末年,大家在军队上比实力,五代十国的皇帝走马灯似地换,把个中原搞得像台联欢晚会,当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宋太祖一上场,就英明神武地宣布这样不行,大家都抢着唱,麦克风又只有一个,玩久了会不和谐的。所以规定这个地儿只能我赵宋家族独唱,其他人去别的场子——什么场子?科举的考场。大伙儿别在刀枪上比高低了,都来在文化知识上比闷骚,赵家世袭评委一职。谁最骚,就给谁官儿,后来果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
只是都来挤科举的场子,竞选的人多,名额有限,轮不上的还是会有意见。于是办法出来了,那就是搞扩招。唐朝科举搞一次全国海选,最后只留下惨惨淡淡的二三十强名额,唐太宗还屁颠屁颠地指着那些新科进士咧嘴笑呵呵:“精英人才都进了我长安集团啦!”到了宋代,首先就把全国海选分解成区域海选,先从州试搞起,接着是省试,最后才是殿试。进士名额也分成好几等,第一等叫进士及第,第二等叫进士出身,第三等叫同进士出身。第二、三等约莫也就是现在计划外招生的意思,弹性空间大,弯弯绕的余地多。这样一来,进士名额翻倍增长,陡然到了二三百人,有时甚至是五六百人。
扩招后参考的人数多,考试指挥棒对社会的影响就更大,考试内容也因此变得更重要了。最开始宋朝人考什么呢?进士考的是帖经、墨义和诗赋,这科目看起来不知啥内容,考出来就很好理解了。这种考试很容易考出两拨人,一拨人只会喊口号,一拨人只会写梨花体诗歌。俗话说淫一手湿,不难;难的是淫一被子湿,可宋朝那会很多读书人偏偏喜欢淫一被子湿,集体意淫于是就出现了。到了明朝,这种集体意淫更是成了读书人的精神生活,所谓“平时空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书生误国啊。这是后话,宋朝当时的这股风气还是煞了下势头,因为王安石出来搞课改了。
在录取进士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两场考试中,王安石不让考生们写梨花体诗歌了,而是考“论”和“策”。“论”用来测验考生们治理社会的理论修养;“策”用来测验考生们处理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联系低碳生活的,湖南作文题“早”是呼应课改元年的,北京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作文话题,是联系温总理诗作《仰望星空》的,宋朝那时的科场作文也开始扣住时代脉搏了。当然,也不是说这样就能完全提高考生的读书境界,比如今年有个梨花体考生就临场诗兴大发,上联写“仰望星空”,下联写“脚踏实地”,横批是“天上人间”——膜拜啊哥哥。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科考竞争激烈了,打歪主意的人也不少。有考生给阅卷官送银子:“客观题我就不说了,可那主观题给多给少,还不是您红笔一勾的事?您提拔提拔晚辈,回头一定感谢您啊,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朝廷后来想了一招对策,把所有试卷的名字糊起来,让阅卷官没法子辨别。于是又有考生给阅卷官送银子了:“您这么着,我那试卷里头,‘千山鸟飞绝’的‘鸟’字上,我添了三根毛,您一瞅就明白——那个,银子我放着了啊”。朝廷一想你够狠,我不来绝的不行了,于是让书匠把所有的试卷重新誊抄一遍,全部统一笔迹,阅卷官一看就傻眼了。在湖湘讲堂的暑期强档《科举奇谈》中,李兵老师爆料说,宋朝这两招防舞弊手段,其实就是现在网上阅卷的基本原理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