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VS鲍鹏山:谁才是真正的犀利哥(转)
作者:二十七岁始读书(红网网友)
央视的《百家讲坛》和湖南教育台的《湖湘讲堂》选题撞车可不是一次两次了,湖湘年初刚推出李季琨《齐白石》系列,百家就来了个吕立新《水墨齐白石》;湖湘品读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百家又开始研究“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据说两位讲孔子的教授石毓智和鲍鹏山还是很好的朋友。现在湖湘这边水浒探秘,百家赶紧新说宋江,看样子是卯足了劲想要较个高下了。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新说水浒的鲍鹏山和揭秘水浒的十年砍柴,一个60后,一个70后,谁才是真正得了施耐庵真传的犀利哥呢?咱还是用事实说话吧。
有网友戏称,如果让老鲍把梁山108将讲完,估计会比《资治通鉴》还要厚,这当然只是玩笑,能把水浒人物讲得如此透彻,老鲍的功底可见一斑。林冲和陆谦这对发小之间的情感冲突、武松的自我膨胀、李逵行侠仗义和杀人如麻之间的矛盾,乃至宋江作为男人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老鲍一一道来,他对于世情与人性的洞见,便都融合在里面了。
相比之下,十年砍柴也讲水浒中的人性,但侧重点则是社会,初初看去,砍柴讲述的水浒几乎应了苏三那句撕心裂肺的控诉:洪洞县内无好人。用时下流行的话语,宋江成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林冲“被强盗”,李逵因为性发育停滞,把杀人当成了行为艺术,武松更是由励志典型蜕变成了杀人狂魔。人性之所以如此扭曲,究其根源,还在于社会与制度的扭曲,只有当社会完成由宗法制向契约制的转型,一再应验的血酬定律才会戛然而止——砍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把脉,同样睿智精深。
细细品来,老鲍和十年砍柴对水浒的解读,还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的,例如对李逵的评价,老鲍如是说:
李逵这样的人,从来目无王法,更不信王法。目无王法,是个人问题。不信王法,一定是社会问题。一听柴进说什么“明明的条例”,李逵叫道:“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这倒是一部《水浒》暗含的最大道理!条例为什么依不得了?因为条例之上有权力。只要权力大于条例,条例便是一纸空文。既然条例已经不能约束,那就只好上板斧了。
砍柴如此解读:大宋这种有法不依的状态连李逵这样不识字的粗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当柴进还天真地想拿出宋太祖颁发的誓书来维护自己权益时,铁牛哥哥大叫:“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这句粗话说出了天下的乱源——即有条例(法)不依,所谓的法全留在纸面上,现实中谁有势力谁就可以践踏法律。
老鲍用文学的语言正话反说,砍柴则以法律和历史为依据,一针见血,60后的老鲍和70后的砍柴,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世间乱象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并非偶然的巧合,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作者对世相人情洞察至深,水浒的世界离我们已经有几百年之久,而沉底的渣滓,或许并没有被洗干净多少。
套用鲁迅的话,砍柴的《水浒探秘》和老鲍的《新说水浒》,一个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直面惨淡的人生,无论犀利的程度如何,他们都是勇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