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图于乾隆九年的绢本彩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册页四十对幅)上所描绘的正大光明殿(图三)为一面阔七间两侧带游廊的布瓦卷棚歇山大殿,南出三路九级垂带踏跺,大殿东侧有扒山游廊与东配殿及洞明堂院相连。四十景图中所绘的正大光明殿为下限至乾隆九年的写景图,图上显示的正大光明殿朱漆彩绘,已经不是当年“不雕不绘”的“松轩茅殿”了。从雍正时期的不施丹垩到乾隆初年的朱漆彩绘,正大光明殿的外在表征可以恰如其分地解释整个皇家御苑的时代特点:乾隆时代的到来拉开了皇家御苑大规模改扩建工程的序幕,世外桃源的简素小品已经不是帝王园居所追求的绝对主题,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的整体印象被深深地钤刻下踵事增华的时代烙印。

图三:绢本彩绘《圆明园四十景图》正大光明殿,1744年
与绢本彩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册页四十对幅)同时期还有木刻《圆明园四十景图》版画(孙祜、沈源)、墨线白描《圆明园四十景图》(张若霭)、《蓬壶春永圆明园二十景》(原存四十景)三种版本存世,其中对正大光明殿的刻画与绢本彩绘本相一致,均是对此处乾隆初年的写景反应。
继上述四种影像后,正大光明殿的形象再次见诸纸端是在乾隆五十八年。
1792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出资,英国政府组成了一支以马戛尔尼勋爵(Lord
George Macartney)为正使、斯当东博士(George Leonard
Staunton)为副使的600人的庞大使团,以觐祝皇帝寿诞的名义访华。1793年8月使团抵达北京后,被安排在了圆明园附近的宏雅园下榻。期间,东印度公司为乾隆皇帝精心准备的寿礼被指定陈列在正大光明殿中,待皇帝从避暑山庄回銮后御览。使团的随行绘图员亚历山大等人便利用职务之便,将正大光明殿在内的他们所亲历的园林景观即时地描绘下来。现存英国使团成员的正大光明殿作品大约为四幅,分别为三幅不同角度的正大光明殿侧视图、正大光明殿内景速写图。
在将图三、图四、图五三幅正大光明殿侧视图详细对比后发现三者的出入颇多,建筑细节的处理多有差异,随意性较强,可能是根据绘者在正大光明殿现场速写的底稿经过加工渲染的作品。三幅正大光明殿均为七间歇山顶大殿,飞檐正吻,八条行龙跃然戗脊之上,形象颇为夸张,自然是绘者的臆造之作。当然,此三图也可能源于同一底稿。值得注意的是,三幅图中的正大光明殿前均有月台,月台南端陈设四座鼎炉,这是与绢本彩绘、木刻本、墨线白描本的正大光明殿形象出入最为明显之处。月台与鼎炉设置的具体年代目前就现有资料而言是不能准确考证的。查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四十年圆明园工程图(样式雷),至早在1775年正大光明殿前还无月台、鼎炉的安设(图七),故而二者安设的时间应该在1775至1793年之间。(据样式雷工程图记载,正大光明殿月台“面宽十二丈,深四丈六尺三寸,高八寸。”)

图七:乾隆四十年正大光明殿平面图
(待续) 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国圆明园学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