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圆明园科普系列讲座”在圆明园遗址举行了第34讲,请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颐和园总工耿刘同教授作了题为“从圆明园看皇家园林的布局”精彩的演讲。
耿教授讲到,皇家园林一般分为三部分: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游玩休闲区。前两个区是统一的,前朝后寝。雍正皇帝写了《圆明园记》,他认为圆明园具有5种功能,其一是听政,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用耳听,而是要主持朝政,听是主持;其二是观稼,体现皇帝的重农思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搞好农业是治国之本。因此,在所有的皇家园林都有农田,中南海、天坛等都有一块农田,供皇帝体察农耕和民情,使农业和政权紧密相联系;其三是典学,重视学习致力于学。《古籍图书集成》是一部宏篇巨著,从康熙时开始编到雍正时完成,这是清朝文化中最值得炫耀的一本书,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和承德避暑山庄的勤政殿,都必备这本书;其四是勤劳。皇帝在园内处理朝政,事必躬亲,忙忙碌碌;其五是游玩,指休闲娱乐的功能。
园子的外形一般不很规则,但总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也叫中轴线,圆明园主线从大殿、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到九州清晏殿,消失在后湖“慈云普护”的钟楼。九州清晏寓意九州一统,与万方安和成为一幅对子,体现天下太平,皇权永固。每一州都有一个码头,共八条通道,可以看作是水的黄花阵,但它们是相通的,用水把景区连成一个整体。
圆明园是平地造园,山环水抱,集锦式的造园布局,象中短篇小说的合集,还加上几篇翻译小说,就是西洋楼。这一点与颐和园不同,颐和园就象一部长篇小说,一气哈成。
最后耿刘同教授介绍了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香山、玉泉山等皇家园林中山、水、建筑各自所占的比例及景观的分布特点。
讲座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但使听众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