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气势与工精料实
——谈圆明园整修工程
圆明园的整修工程应该如何做?如何才能保持圆明园的原汁原味?是社会各界都关心的热点话题。10月10日,在圆明园系列公益科普讲座上,河北省古建保护研究所原所长孟繁兴先生就这个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古建筑界有一种认识:任何复建都是形似,都不是真正的文化遗迹。孟先生认为:在古建工程复建时应尽力做到形神兼备、工精料实,保持古建的神韵气势很重要。现在一些古建复建不尊重历史,使人看起来别扭,谈不上神韵气势。例如北京某城楼复建后使人看后感觉不好,但据说设计和尺寸都是按原来的形制,那为什么还看着别扭呢?孟先生认为,这是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城楼两边有城墙,有一种气氛,现在城楼的两边是空旷的广场,原来的氛围没有了,也就丢去了原来的神韵和气势。他又举例说,山海关南城门楼复修后,人们不满意,有人甚至认为连形似都达不到。作为服务设施的商店和城楼的体量差不多。雄关的神韵和气势没有了,是个败笔。
孟先生指出,圆明园的复建工程如何搞,由于它的名气大,历史地位高,所以更要认真对待,精益求精,而且要抓紧,懂得古建工艺的老工匠大多六、七十岁了。传统工艺面临失传。时间不等人,一方面要抓紧复建工程,一方面要抓紧培养新人。只有工精料实才能保持古建筑的神韵和气势。
如何做到工精料实呢?孟先生建议,一要做好招投标,选择一流的建筑队伍;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理机构,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三要对工人的技术进行严格的考核,大工、小工技术都要精,不只考核个人,还要考核集体(班组),要有荣誉感、责任心;四是圆明园工程可谓最高档次,知名度高、号召力大,要吸取成功办奥运的经验,招募大量的志愿者,要包括各层次、各工种、各方面的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态度好,责任心强,绝不会偷工减料。20多年前,修山西应县木塔,就有大量志愿者参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老一辈工匠都非常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给青年人。
孟先生以几十年在古建保护方面的丰富经验谈了上面几点意见后,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复建圆明园的工程,参与者一定要精心,各阶层都要发挥作用才行。不但要把工程做好,还要使我国传统的工艺和技术得以传承。

图为孟繁兴先生在讲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