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大家谈|刘海涛:《文学故事的初级写作公式——以蔡中锋的创作为例》
(2019-05-25 17:24:09)微型小说大家谈|刘海涛:《文学故事的初级写作公式——以蔡中锋的创作为例》
文学故事的初级写作公式
——以蔡中锋的创作为例

故事的“写作公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需要我们从大量的故事写作实践中来抽象总结。“2017年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微小说奖获得者蔡中锋,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国家文学大刊上发表了20篇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这20篇作品比较好看,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我们集中地研读这一批代表中国当代微文学故事创作水平的作家作品,可以首先从中总结出文学故事的一些写作公式和创作方法。
蔡中锋的微文学故事,篇幅常常在600字——1000字左右;故事的内容是一种“带着幽默的微笑”和“皱着冷峻的眉头”来看中国最基层的官场,讴歌新时代里我们党和国家真正的公仆形象,讽刺批评官场上的不正之风和贪腐现象,这种接地气的、洋溢着正能量的现实选材,这种符合小说审美规律的构思方法,构成了蔡中锋文学故事的文体特征和创作风格。而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文学故事的写作公式和基本方法,一方面可以成为新时代里“微文学”文体研究的新鲜材料,不断推进“微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提出微文学故事的创作方法理论,还可进入大中小学母语创意写作的教学范围——可以说,我们就是通过集中解剖这20篇文学故事精品,归纳和论证故事的写作公式,据此设计“故事写作训练卡”。
蔡中锋自己有较为明确的文学故事写作的方法意识和审美追求,他说他自己就是按照“微篇小说创作三一律”来构思作品的;这20篇作品很充沛地显现着故事写作的基本特征和常用的写作公式。——它们常常是从正常的情节形态开始启动,然后用3个左右的细节来渲染和铺垫由正常形态转为反常形态的过程,由此产生文学故事特定的悬念来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到了高潮细节里,则通过转折突变,快速地给出一个解答“正常”与“反常”之间的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他或者通过回溯故事情节来补叙暗示,或者通过主人公之口和第三人称叙述者之口来全点破、半点破或全留白这篇文学故事的机智创意,使他的文学故事蕴涵着特别丰富、特别耐读的审美信息,实现文学故事产生的震撼读者心灵的故事创意。
先看这篇发表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3期上的《鸳鸯名片》。故事一开头是从中间讲起的:
女主人公“我”发明了一种“鸳鸯名片”,男的工作和职务印在一面,女的情况印在另一面上。女主人公“我”拿着这种“鸳鸯名片”在全市范围内,无论办什么事都一帆风顺:“我”先找张局长办事,张局长一看印有“老王”一面的名片,女主人公“我”想办的事情立刻畅通无阻;再找刘县长办事,也是同样的效果。这两个发展细节外表形态不同,但本质内涵却是相同的。这张一面印着老王的名片,一面印着“我”的名片的“鸳鸯名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就是形成悬念的“反常情节”了。在高潮细节里,作者迅速地为我们翻开了底牌:原来名片的一面印着的“老王”是现任市长,而另一面印着的“我”是谁呢?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不告诉你。”
在这里,作者故意选择了“留白”,让故事有了更多的余味。这个故事创意实际上是概括和批评了当前官场上靠领导的权力来办事的不正之风,这个创意的产生是通过“补叙”进前面情节的“留白”内容,而启动了读者的深入展开的全方位想象,可以说这叫客观性的“情节半点破”。
《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一篇《最好的魔术师》也是这样的文学故事创意的“形成套路”:
姚老师有一次在讲课前给学生们玩“转移钢笔”的小魔术,第一个细节是将钢笔“变”在坐在前排的同学刘军的书包里,并由姚老师亲自过去将它取了出来,这是“正常”的魔术表演情节;但姚老师第二次将钢笔变到坐在最后一排的王梅的书包里,并由班长走过去将它取出来就“反常”了。直到30多年后在师生的一次聊天中,姚老师才回答了“我”的疑问:原来那天姚老师看见了王梅一个人到办公室偷藏了张老师的一支和姚老师一样的钢笔,而姚老师则通过“变魔术”的方式,不动声色地从王梅那儿拿回了那支钢笔。这个结尾仍然是“补叙前面留白的情节”,让奇事不奇,让反常和正常建立起因果关系。作品最后一句写道:“姚老师虽然平生只表演过这么一次魔术,但我却觉得,他足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魔术师相媲美。”可以说这叫“主题半点破”。但作家留白的内容可以催发读者去想象姚老师不让王梅出丑、爱护学生的幼小心灵、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与智慧。
现在来这样小结一下:这样一种“正常+反常+留白”的材料选择和创意表达的模型,基本上形成了蔡中锋的文学故事的创作特点。一方面显示了蔡中锋文学故事情节和立意的“形成套路”,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文学性较强的故事创意的“留白方法”。这种文学故事创意的方法非常符合文学故事的读写特征和审美规律。
现在我们从故事的情节结局的角度来看这3篇千字左右的文学故事:
发表在《小说月刊》2012年第8期里的《最严格的考试》:故事情节的“启动细节”是:全市副科以上的干部要参加一次最严格的综合文化考试;“发展情节”是“我”在考前一周全力以赴、推掉了一切事务关门备考;“高潮结局”却是考试的内容十分浅显,十分钟就轻松交卷;结尾细节轻飘地点破“反常事件”的缘由:编写这3本定价210元的“领导干部学习材料”的,是张市长的某位亲戚,而仅这一次考试,这套学习材料就卖掉了一万多册。这里,“留白的立意”相信大家一定会心领神会。
因此,我们可以用更丰富的词语来表达作品文学故事的情节结构:“正常启动细节+反常发展情节+曲转式结尾”。同样的文学故事结构在《讨债》(《微型小说月报》2012年第11期)里也有显示:
局长派“我”去广州追讨十几年来都未追回的债(正常启动细节);“我”到了广州动用了所有的人脉关系讨回了局里十几年来都没有讨回的旧账(正常发展细节);可是回到局里“我”不但没有得到领导表扬,反而是弄得全局上下100多号人没有一个人高兴(反常的发展细节);作品结尾,作者让张主任点破了“反常的原因”——债是追回来了,但全局干部职工却再也没有了到广州出差游玩的理由了(反转式的高潮与结尾细节)。
而《小说选刊》2018年第3期上的《雅贿》则是这样展开情节、安排结尾的:
张局长到局里上任之后不久即安排“我”办一份内刊,并亲自要来了县委王书记、人大李主任、政府赵县长等5份大领导的讲话稿(正常启动细节);刊物出版后,张局长要“我”按每个字两块钱的标准给5位领导开稿费(反常发展细节1),并把其他作者的稿费全部取消(反常发展细节2);两年后刊物办到了20多期,张局长升为副县长了(揭示出张局长办内刊的目的和效果);新来的吴局长接任张局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我”继续办好内刊、并要办得更好,原因不言而喻(这就叫斜升式结局)。
这3篇微型小说的结构可用下列“公式”归纳:
正常细节+反常情节+转折结局(曲转\反转\斜升)
这就是扩展型的“正常+反常+转折”的故事情节结构,可以说就是写故事和微型小说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公式。一篇微型小说的“启动场景”是正常形态的话,就更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从而为将读者带入故事场景创造条件。而“发展情节”一般是要快速地从“正常”走向“反常”,反常形态的情景就容易让读者惊奇,容易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反常的、奇特的事情原因是什么?到了转折式结尾,就要快速地通过补叙原来未讲的情节,或通过故事主人公之口点破奇事之因,这样就能让读者快速地找到奇事的因果,当读者真正理解了奇事之因后,那故事的底蕴就被领悟了。
所以,请你记住:文学故事写作的初级公式是:正常细节+反常情节+转折结局(曲转\反转\斜升)。
【作者简介】刘海涛,原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写作学会第五、六、七届副会长。广东高校教学名师,全国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南科技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主席团成员、校园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写作教程》主编;《文学创意写作》慕课主讲教师。现正在主持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微文学与新读写”课程研发与实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