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上司马台长城

(2008-08-31 18:32:45)
标签:

杂谈

    上周五中午,应朋友的邀请,拖着疲惫的身子,再次踏上了前往密云的征程。这次我们一行只有15人,客人当中有几位是我的好朋友,原本应该是交给社里导游去完成的工作,再累也只有自己亲自上任了,朋友嘛,无法推托呀!实属无奈。

    14:00我们准时发车,车子用的是进口考斯特客车,车厢内饰比较豪华且洁净。一阵寒暄问候之后,大家七嘴八舌的交谈起来,一路好不热闹。旅游点包括白龙潭和司马台长城两个景点。由于密云天气的变化,我们临时决定把旅游行程做了调整,第一天大家就在酒店内活动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吃过早餐,乘车首先来到了白龙潭景区。传说当中北京城有两条镇京之龙,一条白龙,一条黑龙;白龙栖息于白龙潭,黑龙则在黑龙潭。黑龙潭也在密云,跟京东第一瀑毗邻。到清朝时白龙潭成为了皇家的避暑之地,这里原来是块风水宝地,但是现在只剩风而没有水了,这样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游玩观赏的了。由于白龙潭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把大家安排进入景区后,我在白龙潭大门对面的山脚找了一片树阴,从背包里倒出准备好的水果,席地而坐,大吃起来。

    登上司马台长城

    一小时后大家又重新上路,大约10:00我们到了期望已久的司马台长城底下。司机停好车,我向大家大声宣布,请大家12:30准时回来。随后我就去安排客人们的午餐地点。一切准备好后,我也追赶着客人们登上了长城。
    司马台长城是明朝大将戚继光督促所建,跟今天的金山岭长城和怀柔长城相连。解放后在司马台修建的水库淹没了一段地势较低的长城,同时也淹没了史书中记载的该段长城附近的温泉。

    登上司马台长城

    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下,水底的长城隐约可见。水库把司马台长城分成了东西两条旅游线路,东线开发的比较充分,跟西线比,东线线路要长,走势要险,也更具有挑战性。我选择了东线。
    一条人工开凿的石板水泥路,蜿蜿蜒蜒,顺着山势把人引到了长城入口。这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烽火台,骑在半山腰。入门有一块1956年密云县政府立的碑,大书“万里长城”四字,到今天这几个字已经模糊不清了。从远处看,东线整段长城顺着陡峭的山脊一直往上延伸。比这个低一些的烽火台,就没有这个烽火台完整,四面墙只剩下一个拐角了,而且还用铁架撑着,落日下,象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的伫立在水库旁边。
    登上司马台长城

    登上烽火台,往上一望,不得了,除了不断向上涨的天梯外,你看不到别的烽火台,还有不少游客坐在阶梯上四处张望。凭着一股刚登上长城的兴奋,我发疯似的往上跑,越过不少游客后,心里觉得不太对劲,怎么还没有到头呢?于是开始想,象其他人这样坐着真是幸福啊。不过想着如果一开始就这样的话,后面的路是没法走了。只好大口喘着气,木然挪着明显放慢的步子,踩着高低长短不一的阶梯,扶着厚重的墙裙往上爬。司马台长城可真名不虚传啊,一开始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同来的美籍华人小伙子也喘着气,扶着墙裙慢慢转身,然后一屁股坐下,口中直嚷:歇会儿。小伙子挺聪明的,马上就会用我刚教他的“北京话”了。爬上一段近似垂直的阶梯后,终于看到了下一个烽火台。我扭头往后一看,那长城可爱极了,象一根撒娇的银色绸缎,弯弯曲曲的躺在安静的崇山峻岭当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诗总是那么的有哲理。
    登上司马台长城

    前面的路愈来愈陡、愈来愈险,刚走出一个烽火台,眼前的景色足足让我郁闷了五分钟。前面的长城怎么看怎么象一根独木桥,长城上面不再有借力的阶梯,两边也不再有可以扶的墙裙和垛口,整个一个光滑曲面嘛。如果不小心在哪磕一下或滑一下,小命就没了。这时,心跳更加快了,看着旁边的草摇摇晃晃,感觉整个人也跟着摆来摆去了。赶紧退后一步,紧靠着烽火台的大门,喝了一大口水,拿出手机看看时间还很多,于是再喝一口水,迎着往回走的游客开始向前走了。我低着头,目不斜视,盯着自己的脚,害怕看了旁边的景物会影响心情,进而心慌,最后自甘堕落,坠入谷底。前面还有一段坡度很大往上走的路,这令我想起了小时候玩的滑梯,又想,往回走的时候倒是可以在上面一坐,然后就可以滑下来,也能够节省不少力气了,呵呵,如果不要命的话。哎,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前面走来的一个老外根本就不顾我战战兢兢,我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他还要我给他照张相。为了不让万里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英名毁在我手里,我只好舍身取义。我接过他的相机,瞟了一眼机身,哇!是CANON的F10,慢慢的在城墙边上挪动屁股,以求最好角度。不过,这种裂像式对焦还得凭个人感觉判断是否对准了被摄物体,我在两次one-two-后,终于不顾一切,说出了“three”。当我递还他相机时,还是觉察到了他对拍摄效果的信心,这大大丰富了对他道谢后回复“you are welcome”的感情表达。哈哈,谁知道效果怎么样呢?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烽火台了。它的入口很高,没有了人工搭建的梯子,几块石头叠在一起,我踩上去,四肢并用,爬了进去。里面空无一人,除了周围的草动声和偶尔发现四处游荡的昆虫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动静了。透过窗口,前面还可以看见两个烽火台。我在里面转了几圈,发现这个烽火台与众不同。对着西边的长城,它有一扇门,而且它只有一扇门,要想上东边紧挨着的城墙,不能直接从这个烽火台过去,只能原路出了这个烽火台,然后再爬上去。这就是史书当中记载的敌台。据说当年这段长城只是一堵墙,屡次被北下的蒙古兵攻破,威胁京城安全。戚继光被委以重任后,加厚墙体,增设敌台。敌台一方面可以为守城官兵遮风避雨,另一方面,可以在某段长城被敌兵攻破的情况下,增加敌兵夹击另外一段长城的难度,避免了整个防线的崩溃,为守兵反击赢取时间。有人认为敌台是戚继光的一个军事发明,这还有待学者考证。
    剩下时间不多,水瓶中的水也已经用尽了,我望着那两个不能直接过去的烽火台,心里稍感遗憾。这段被管理处开发过的长城总共有13个烽火台(包括敌台),我猜我可能到了第十一个,但后来据老乡说,我不过是到了第十个而已。(如果再往后走的话,路程还要艰险,由于有若干游客已经摔下去过,所以保安会在第十三个烽火台拦住游客。谁想过瘾的话,要赶在保安上班前到第十三个烽火台。)
    拍照留念后,就开始往下走了。经过上山的洗礼,下山时那种心惊肉跳的畏惧感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一路小跑,时不时惹来老外们羡慕的眼光。下山颠簸了近40分钟,在13:00左右,终于赶到了停车位置。一上车,我就坐着不想动了,这一趟真的好辛苦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