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家宽容的大宝宝

俺家倔强的小宝宝
丁丁当当4岁2个月30天
整天忙于工作、孩子和种种琐事之中,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但近期丁儿的一个现象让妈妈不得不进行反思,那就是潜移默化中教出如此宽容的孩子究竟对不对?
家有双宝,和平共处乃主旋律,可要说儿子们是在战斗中成长也并不为过,不说两三岁之前的“少不更事”,就说三四岁后两个小人儿稍懂一些道理后照样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上的书和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高兴时还能主动分享,若是犯起小脾气来,任凭大人平心静气地说破天,人家俩也坚决互不让步,严重时拳脚相加、哭得唏哩哗啦那就是常事。总有人问小哥俩在家打不打架,妈妈的回答一律是:两女孩都打得不可开交,何况这俩男孩,呵呵!没办法,若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小家伙一人的,没什么抢不抢的,可家中若有两个孩子,就是一张破纸,也会有两个孩子“蜂拥而去”,几筐玩具、若干的书摆那儿,可两个小家伙的目光往往都是同一目标,这就是双胞胎宝宝的特有现象。
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为了解决纠纷、平息更大战争、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妈妈不得以加入战团,“亲妈来断儿之事”,安慰大的,安抚小的,此时坚持原则倒不如“和稀泥”更解决问题,一是因为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情,二是因为“是”与“非”的观念在两个小儿的心中还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呢。
随着儿子们慢慢长大,两个小人儿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后,争抢的物事和频率都多了起来,不光肢体动作层出不穷,就是言语上的“嘴仗”也越打越有水平了,再遇“短兵相接”的时候,为求“宁静祥和”的家庭气氛,因为丁儿的注意力很好转移,而当儿比较执拗,所以爸爸妈妈一般都会选择丁儿为突破口,用一件别的事情吸引丁儿,同时言语上不免会以“哥哥”的身份来要求丁儿,这样战争自然消弭于无形了。
在诸多争端面前,爸爸妈妈总会一方面强调“分享”和“轮流”的主题,另一方面同时也会力劝丁儿这个做哥哥的主动让着点儿弟弟,不知不觉间就造成了丁儿总是主动加被动“让”着弟弟的情况,很多时候,丁儿的所为都无愧于“哥哥”这个称号。正是在家庭这个小小社会里的不断演练,造就了丁儿相对其它孩子比较宽容的性格,小家伙不记仇、能担当、能容忍,再遇小哥俩的纠纷,有一个宝宝能主动退让自然好解决多了。
宽容、能让着别人也是一种美德,所以原本妈妈根本就没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甚至还自喜呢。可前几日幼儿园放学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妈妈心里一下子变得很难受,回家路上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放学后孩子们都兴奋地在幼儿园里玩,两个儿子的兴趣点不一样,丁儿上了滑梯,当儿上了一个高高的楼梯,因为当儿的位置相对危险些,所以妈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当儿不停迈动的小腿上,没成想一会儿丁儿就捂着肩膀、表情极其痛苦地来找妈妈了,“那个大哥哥打的,可疼了,妈妈,他比你打得疼多了”,看着儿子疼痛的样子,妈妈真是又气愤又心疼,紧着给儿子揉肩膀的时候妈妈看了一眼丁儿指认的那个大孩子,比瘦小的丁儿高壮许多,这大拳头没轻没重地打下去肯定很疼,可就受了如此的欺负,丁儿连一声都没吭,就这么默默地自己走开了,既没还手或是开口指责打人者,也没当场叫妈妈过去帮着解决,更别提向站在大孩子旁边的家长申述了,等妈妈安抚完丁儿的情绪,揉完丁儿的肩膀后,已找不到打人者的身影,想让他向丁儿道歉的想法也没法实施,妈妈心里既郁闷又难受。都说孩子是娘身下掉下来的一块肉,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下子妈妈是真的体会出来了。
回家后向丁儿问明原委,只因那个大男孩挡着滑梯不让丁儿通过,丁儿要过去时肩膀就挨了重重的一下,这次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了,有好几次妈妈都看到丁儿和同学相处中这样类似的现象,反正就是受欺负后一声不吭,妈妈本想着孩子间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过多地给儿子强调“以暴制暴”也不是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就没有多言,这次的情况相对要严重的多,晚上睡觉时丁儿还嚷嚷着肩膀疼,又重复了一遍“妈妈,大哥哥打的比你打的疼多了”,儿子,妈妈打你那是在你极不听话把妈妈气急之下的无奈之举,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吓唬作用胜于惩戒本身,虽然是打你但心中有爱,别人打你又怎能做到如此呢。
针对丁儿的这个问题,妈妈是这样考虑的:
一、还是告诉儿子,我们要与小朋友和平相处,绝不主动打别人,但要是有小朋友欺负我们,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可以寻求老师、妈妈和小朋友家长的帮助,让明事理的大人们介入,不要再一味默默地受欺负。应该没有哪个家长喜欢自己孩子的“暴力倾向”,也应该可以做到制止并纠正孩子的行为。
二、告诉儿子,有时,避让也是一种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见到这种爱动手的孩子,我们可以主动地避让,尽量减少与他们的肢体接触。
三、妈妈也反省自己在处理小哥俩发生矛盾时的态度,如果小哥俩能自己解决,那么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争端,尽量放手,要知道这也是学习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一个方法;实在需要妈妈介入时,那该坚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要积极鼓励正确的一方,再也不能因为当儿小,当儿性格倔强就让丁儿一味地妥协和退让,这样对于丁儿的处事和当儿的成长才更有利。


妈妈,你发令吧,我们都准备好了!

明明是小哥俩自己在“探险”,最后却共同把爸爸推到了“前面”,呵呵!
(图记:2010/05/29这个周末晚间的玉渊潭公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