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当当三岁3个月13天

家有双宝儿,对于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一份别样的幸福,可凡事有利就有弊,双胞胎从小在比别的小朋友多了一个相依相伴的玩伴之外,也多了一个与自己共同分享爸爸妈妈爱的伙伴,在成长的道路上,比起独生子女们,更是多了一份比较、一份竞争,可以说,双胞胎就是在竞争中成长,在成长中竞争的......
宝儿们从小就被大人们拿来比较,出生时看谁的体重、身长更优一些,成长的过程中,看谁发育得更快些,看谁先走路、先说话,看谁的性格更好些,看谁的智力更突出些......谁让家里一下子增加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小不点儿呢,这世上本就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事物,于是“比较”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和话题,比起独生子女的家庭,自是有了不同,在众星捧月的家庭里,所有的目光都围着一个天之骄子,护犊之心更是让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家的宝贝怎样都是最好的,而在有双胞胎的家庭里就不一样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宝贝同时摆在大人们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点滴成长变化都互为镜子,映照自己的同时也反衬了对方,生命成长的种种神奇在同一个阶段却被他们演绎出多样性,也总让爸爸妈妈为某个阶段处于劣势的宝宝着急,所以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比较的话题就没有断过。
宝儿们小的时候,这些比较都是由大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的,随着宝儿们慢慢长大,小哥俩自己也加入了这支“比较”的大军,开始自己比较了,有比较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竞争,比谁手里的玩具更好玩,比谁跑得快,比谁更乖更棒......总之,就是在大人们对双胞胎之间的比较已经习惯并渐渐麻痹之时,两个小人儿的比较意识却开始“苏醒并成长”,而且愈演愈烈,爸爸妈妈不禁发起愁来,生活中怎么有那么多的事儿都能拿来比较呢?!
某个周末,妈妈在办公室加班,爸爸带着宝儿们在主楼前玩耍,后来四口之家兵分两路,丁儿非要等着办公室的妈妈一块儿回家,而当儿在外面和爸爸玩得不亦乐乎,双方约定11:30回家,等妈妈和丁儿往家行进时一路上都没看到当儿和爸爸的身影,丁儿边骑车边找寻弟弟,原以为那支小分队已经到家了,可等妈妈和丁儿上楼一看,自己这边倒成了先头部队,那弟弟和爸爸到哪儿去了呢?丁儿开始翘首以待,过了一阵儿才听到楼下传来声音,丁儿乐着开了门,并走下一层楼梯去迎接,“爸爸、弟弟,我来接你们了”,家庭成员全部聚齐了,可妈妈却发现当儿一点儿也不高兴,进门后还钻进餐桌底下蹲着不吭声了,询问爸爸,爸爸也摸不着头脑,说刚才回来的路上当儿还很高兴呢!妈妈边哄宝儿边询问,“哥哥下楼接你,你怎么不高兴呀?”当儿瘪着小嘴儿,这才委委屈屈地回答妈妈,“是我先到家的”,哦,原来如此,妈妈总算明白了:原来小当儿认为自己和爸爸应该先到家,却没成想变成哥哥来迎接自己了,心里那叫一个失落啊!爸爸也后知后觉地拍着脑门,“对了,回来的路上当当还跟我说‘我们比哥哥和妈妈先到家’呢,原来就是为这个不高兴呀!”
看,这连谁先到家都比上了,和这起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近期丁儿和当儿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都会比着先后奔跑到楼门前,进了楼门就开始抢着上楼,妈妈跟在后面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比你们先上来”或者“妈妈,我们比你先上来”,一般都是当儿抢得最起劲儿,要是当当小同志输了这个比赛,就准会有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小人儿在妈妈面前晃荡个不停,而丁丁小同志相对地要好哄一些,妈妈只要往“妈妈是第三名,你们都比妈妈先上来”这方面一引导,丁儿就不闹了,所以为了避免引起大的家庭纷争,妈妈就“偏心”了一点:每次开楼门时都尽量让当儿先进去,保证这个臭家伙绝对的“第一名”,而妈妈就边上楼边和丁儿说点儿别的,转移小家伙的注意力,可胜利的那个小同志却丝毫不体恤妈妈的努力和心情,还在上面一遍遍骄傲地宣称:“我比你们都先上来”,可气呀!好在丁儿天生就是当哥哥的,虽然也和弟弟打闹争抢,但关键时刻却有大将之风,能让着弟弟,免去了妈妈的许多唇舌。可有一天丁儿的表现让妈妈哑然失笑,这天放学后,又是第二个上楼的丁儿很不服气地冲弟弟说:“怎么总是你先上来呀?”,呵呵!
妈妈希望小哥俩把这“比较”和“竞争”放到饭桌上,看谁先吃完、看谁吃得好,这样该多好啊,我们家这两个一向不爱吃饭的宝宝吃饭时也互相比,但是不干正事儿,只比妈妈给盛的饭菜,不比谁好好吃饭,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完全没有比着吃的热情,让人无可奈何啊!
对于小哥俩成长中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的方方面面,妈妈觉得既好笑也无奈,不过,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竞争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有竞争才有发展和进步嘛,希望小哥俩能从中真正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