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地方文史丛稿 |
硕松堂读易记(存)
见《山东文献书目》:“《硕松堂读易记》十六卷,清邱仰文撰。乾隆三十三年刻本。”又《贩书偶记》:“《硕松堂读易记》十六卷,首一卷,乾隆三十三年自刊”。
易举义别记(存) 邱仰文 撰
见《山东文献书目》:“《易举义别记》四卷,《原始》一卷,清邱仰文撰,抄本”。
楚辞韵解(存)
见《山东文献书目》:“《楚辞韵解》八卷,清邱仰文撰,清乾隆三十七年硕松堂刻本”。
省斋自存草(存)
见《山东文献书目》:“《省斋自存草》十卷,清邱仰文撰,清乾隆间刻本”。
硕松堂稿
见《滋阳县志·乡贤》:“邱仰文……所注《周易》《楚辞》采入四库,又有古文“自存草”,诗文《硕松堂稿》并传于世。”
按:邱仰文字襄周,别字省斋,雍正癸丑进士。官四川南充、定远,保安知县。《楚辞韵解》又作《楚辞汇解》,见《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硕松堂读易记》见于《山东省图书馆藏易学书目》。《省斋自存草》似应就是“古文自存草”,《硕松堂稿》刊否未详。陈孝恪《养松堂遗诗》有《兖郡论诗绝句》,其中“滋阳邱省斋大令仰文”一首,云:“薄宦频年塞上游,秦风悲壮陕关秋,一编半属民间事,又见舂陵续道州”。其中舂陵指唐代诗人元结的《舂陵行》,道州指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此诗以关注民生而深得杜甫赞赏。以此比拟,略可知邱仰文诗作之风调。
周易观澜(存)
见《滋阳县志·名臣》乔世臣附:“子大凯” :“……所著《周易观澜》若干卷,录送四库馆,并有语录数十卷,藏于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经部易类存目著录此书:“《周易观澜》不分卷,国朝乔大凯撰……此书每彖爻下皆先列本义、程传,次列诸儒旧说,而以己意折衷之,采掇不出习见之书,间有自出新义者……”,《山东文献书目》:“《周易观澜》不分卷,清乔大凯撰……清抄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已收此书。
颐庵心言(存) 乔大凯 撰
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五子部三五杂家类存目:“《颐庵心言》一卷,乔大凯撰……此编乃其笔记之文,多所论辨,而颇近迂拘”。
按,乔大凯字恬斋,又字颐庵,乾隆癸酉(1753)举人。官山东东明、河北武强知县。其父乔世臣,官至江苏巡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乔大凯为济宁州人,当因其长居济宁。(《滋阳县志·乔世臣传》说“乔世臣,邑人,寄居济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熙朝新语》等均称乔世臣籍贯为滋阳,故乔大凯应为滋阳人。又,陈孝恪《兖郡论诗绝句》中有“乔丹葵中丞世臣”和“乔恬斋大令大凯”各一首,但二人诗集均未见流传和著录。
松阳讲义补注
见《滋阳县志·乡贤》:“邱应琢……所著《松阳讲义补注》,传于世”。
按:邱应琢字珍涵,乾隆己未(1734)进士,官河南柘城知县。
玉照楼文集
见《滋阳县志·文学》:“范钥金……工小篆分隶,好辨金石文字,藏书尤富……五子皆彬彬儒雅,滨、
按:牛运震有两妹,长为绣春阁主,次为玉照楼主,《空山堂文集》卷一有《京中与妹书》,似为致次妹玉照楼主者:“吾父母生吾姊妹三人,吾与汝皆绝聪明……汝聪明本胜吾,身既为女子,既不得为文决科,更不以性行德品光荣父母,父母与汝十分聪明当复何益!……”《玉照楼文集》刊否未详。葛泉滋编《孔孟之乡古诗选》(16)中收有其诗一首《长相思》,未注出处。但此诗载《空山堂诗集》卷一,应是牛运震作品,不知何故转嫁其妹名下。
县志稿
四纯堂类抄
见《滋阳县志·乡贤》:“苏茜……所著有《县志稿》,搜罗繁富,多至五十卷……又有《四纯堂类抄》等书,并藏于家”。
按:苏茜字栀园,牛运震弟子,乾隆戊子(1768)举人,官诸城教谕。
兖州府志(存)
见《山东地方志书目》:“《兖州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陈顾氵联
北梁吟稿
南楼吟稿
见《滋阳县志·流寓》:“陈顾氵联
按:陈顾氵联
知不足斋诗草
见《滋阳县志·文学》:“
按:范
续红楼梦(存) 秦子忱 撰
按:秦子忱号雪坞,曾官兖州都司,作有《续红楼梦》。他为《续红楼梦》所作《弁言》说:“《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者数十年……丁巳春,余偶染疮疾,乞假调养,伏枕呻吟。同寅中有此,即为借观以解烦闷。匝月读竣,而疾亦赖是渐愈矣………疾虽愈,而于宝黛之情缘终不能释然于怀。……公暇过东鲁书院,晤郑药园山长,偶及其故,药园戏谓曰:‘子盍续之乎’!余笑而颔之……”后署“嘉庆三年九月中浣,雪坞子忱氏题于兖郡营署之百甓轩。”按文中的丁巳应为嘉庆二年(1797);郑药园即郑师靖,是兖州东鲁书院山长,《续红楼梦》卷首有他所作序言。从以上所叙可以看出,《续红楼梦》确是作于兖州。
附带提及,齐鲁书社出版的《全清散曲》中有秦子忱的作品,即是从《续红楼梦》中所录出。其作者介绍云:“秦子忱,字都阃,号雪坞,别署雪坞子,甘肃陇西人,尝官兖州(误为衮州)都司,著有小说《续红楼梦》。”这段介绍中,颇有可商榷之处。关于秦子忱的生平,现在依据的材料其实只有《续红楼梦》中的作者弁言和郑师靖序。郑序开首云:“雪坞秦都阃,陇西世胄……”这里的“都阃”明显是秦子忱的职衔(都司为武职正四品,都阃为敬称),怎能说他“字都阃?”“别署雪坞子”,似源于《弁言》的署款,但那个“子”字应与下边的“忱”连读。“甘肃陇西人”明显出自“陇西世胄”一句,甘肃虽然确有陇西县,但这里更有可能是郑师靖对秦子忱族望的恭维秦以国得姓,据说是颛顼赢姓之后:“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元和姓纂》)。陇西是泛指,似不能坐实到清代的甘肃陇西县。至于秦子忱到底是哪里人,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四书讲义
见《滋阳县志·乡贤》:“蔡文增……著有《四书讲义》,藏于家”。
按:蔡文增字维华,嘉庆壬戌(1802)进士。官沂州府教授。
塾课小草
见《滋阳县志·耆旧》:“彭霭……所著有《塾课小草》传于世。”
按:彭霭字锡朋,乾隆中由岁贡任利津训导。
学庸讲义
检吾斋文范
见《滋阳县志·文学》:“刘巨川……所著有《学庸讲义》、《检吾斋文范》,藏于家。”
按:刘巨川字一泉,嘉庆初岁贡生,官即墨训导。
寿雪山房稿
见钱咏《履园丛话》(17)卷六:“陈广宁……文章词翰,金石图书,无不精心研究。著有《寿雪山房稿》,一时朝贵如韩城、大兴、诸城三相国,韩桂
按:陈广宁字靖侯,号默斋,浙江山阴人,嘉庆十八年起任山东兖州镇总兵。
金石索(存)
见《孔子故里著述考》:“《金石索》十二卷,冯云鹏、冯云鵷同辑”。
按,冯云鹏字晏海,江苏南通人,工诗文书法。其弟冯云鵷,字集轩,嘉庆十六年进士,嘉庆二十一年起任滋阳知县,道光时调曲阜县,《滋阳县志·宦绩志》有传。本书为二人在滋阳时合编,搜集金石器物碑石,摹其形制,释读其文,考证其出处,是有相当价值的金石学专著。书中有冯云鹏作于道光二年(1822)的自叙,其中说:“……季弟……二十一年以来仕瑕丘,鹏昕夕与偕,暇则访寻古迹,罗列满几,相与赏析……二十五年秋,始命画工绘图,稍稍付梓。道光元年四月……乃鸠工付剞劂氏……三年而竣,凡三十余万言,皆手自抄订,其考证则与季弟参之……”此书初版扉页上有:“道光元年开镌,滋阳县署藏版。”199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据以影印。其他各种版本尚多,不再一一列举。
扫红亭吟稿(存) 冯云鹏 撰
见《孔子故里著述考》:“《扫红亭吟稿》十四卷,附题辞一卷,清冯云鹏撰。”
按:此书收诗1800余首,又有附他人的诗200余首。冯云鹏虽科名蹭蹬,但学问很好,他在滋阳、曲阜各书院任讲习,与东鲁文人学士多有交往。此书中为他题辞者就有数十人,皆时之俊彦。如张庭瑜、张性梓、郑澍、郑藻、桂显忱、卫肇荣等,都是滋阳著名文人。对于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当有重参考价值。书刊于道光十年(1830)左右,影印本己收入上海古籍版《续修四库全书》。冯云鹏的其他著作,尚有《红雪词》甲乙集、《红雪词余》、《崇川金石志》、《古今钱谱》等,不再另列。
六印斋集(存) 冯云鵷 撰
见《孔子故里著述考》:“《六印斋集》不分卷,清冯云鵷撰”。
按:此书为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冯云鵷名下的其他著作还有《孟子书》,《圣门十六子书》、《济州金石志》、《济南金石志》、《济宁直隶州志》等,不再一一单列。
绀珠堂诗文集 张性梓 撰
见《滋阳县志·文学》:“张性梓……所著有《绀珠堂诗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按:张性梓字文麓,嘉庆戊辰(1808)举人,作幕教读终生。
翼声堂易言 李中和 撰
四书讲义 李中和 撰
见《滋阳县志·文学》:“李中和……研精耽道,尤邃于易,所著有《翼声堂易言》四卷,《四书讲义》二十卷,学者称之。”
按:李中和字春晴,嘉庆戊辰(1808)举人。他与张性梓齐名,同年中举,亦终生未仕。
初学入门法 范廷英 撰
见《滋阳县志·文学》:“范廷英……有《初学入门法》一卷,学者崇之。”
按:范廷英字君擢,号挹秋,廪生,教读终生。
四书快心 师翰庭 撰
全唐诗选 师翰庭 选
纪诗纯粹 师翰廷 撰
试律摘锦 师翰廷 撰
日记骈言 师翰廷 撰
诗赋分韵拟题 师翰廷 撰
澹香斋吟草 师翰廷 撰
见《滋阳县·文学》:“师翰庭……屡试不第,遂绝意功名,以著述自娱。有《四书快心》、《全唐诗选》、《纪诗纯粹》、《试律摘锦》、《日记骈言》、《诗赋分韵拟题》、《澹香斋吟草》,稿待梓。《天地山川人物歌·劝学浅说》一篇,至今犹有诵之者。”
按:师翰庭,字卫堂,诸生。上列诸书从书名看有撰有选,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不得而知,而且并书名句读亦未敢遽定其是,姑列如此,容再考。
七十二砚斋癸甲集(存)
见《山东文献书目》:“《七十二砚斋癸甲集》一卷,清吴步韩撰,稿本。”
按:吴步韩字锦堂,号小岩,山东郯城(今属临沭)人,道光十四年(1834)进士,任河北望都知县、兖州府学教授。富收藏,好金石,工诗文书法,有“东省第一才子”之称。此书稿本现存山东省图书馆。其又有《百石山房印存》《七岌山房弃余》、《虫吟小草》等,不再另列。
诗集
见《滋阳县志·艺文》载《故邑侯莫公诗集序》(牛颐志撰):“吾滋故邑侯以南莫公,以名进士宰滋者七年……公留心吟咏,自其起寒畯以逮为官,凡有感触,一发为诗……既解任,家于滋,殁焉。公孙婿逊斋黄君大惧遗稿之散佚也,裒集古近体诗若干首,将付剞劂……”
滋阳县志稿 莫炽 修 黄恩彤 总纂
见《滋阳县志·宦绩》:“莫炽……本邑志书自康熙十一年高邑李公重修之后,久失纂辑……取乡先生苏学博旧稿,更为之爬梳,搜剔网罗,遗文走谒宁阳黄石琴中丞嘱为编次……”
按:莫炽字以南,广西荔浦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滋阳知县。解任后在此定店,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葬于此。其诗集书名未详。黄恩彤,字石琴,宁阳人,道光六年进士,官至广东巡抚。据光绪十二年本县志卷首的序言,这部县志是黄恩彤根据苏茜的稿子纂成,书完稿后未及梓行,便遇兵乱,稿藏于郑毓林处。27年后,李兆霖等主持,由黄恩彤之子黄师訚进行续修,就是现流行的光绪十二年本县志。
寄寄园诗草
载涂吟
一览吟
菊花百咏
代药吟
见《滋阳县志·文学》:“牛颐志……所为诗有《寄寄园诗草》、《载涂吟》、《一览吟》、《菊花百咏》、《代药吟》。警句如‘病来但觉康强好,老去方知少壮非’,人争诵之。”
寄园烬余录(存)
见《山东文献书目》:“《寄园烬余录》,清牛颐志撰,光绪刻本”。
按:牛颐志字汝立,牛运震之曾孙,诸生。性耿介,课徒自给。据《牛氏大宗谱》,他生于道光二年(1822),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此书是他去世多年后,后人收拾遗文,由李西堂于光绪年间刊成。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有藏。
四书义 刘树棠 撰
见《滋阳县志·乡贤》:“刘树棠……所作《四书义》,根柢传注,融合语录,一遵明人矩
按:刘树棠字荫南,道光丙戌(1826)进士,官贵州荔波、玉屏知县。
金针衣钵 张庭桦 撰
见《滋阳县志·乡贤》:“张庭桦……刻有《金针衣钵》一编,得其指授者,率擢高第……”
按:张庭桦号兰台,道光丙戌进土,官刑部主事、监察御史等。
守城条例
见《滋阳县志·文学》:“李枝秀……著《守城条例》十二则,遗稿藏于家”。
按:李枝秀字一桂,李中和孙,道光癸卯(1842)举人,未仕。此稿当为咸丰年间办团练防捻军时作。
醉月窗未定草(存) 郑毓本 撰
见《山东文献书目》:“《醉月窗未定草》四卷,清郑毓本撰,光绪三十四年郑肇垣抄本”。此书山东省图书馆有收藏。
按:郑毓本字梅茜,道光丙午(1846)举人,官江西鄱阳、万载县令。
怡云轩帖(存) 王薪传 撰书
见《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怡云轩帖》一卷,清王薪传撰书,光绪二十四年薖园书刊本”。
按:王薪传字挹青、一卿,原籍费县,因娶牛运震玄孙女,遂移家兖州,为晚清翰林王景禧之父。同治丁卯(1867)举人,官汉南襄城知县,善书法。约生于1834年。
依萱草堂诗稿(存) 刘德华 撰
见《山东文献书目》:“《依萱草堂诗稿》,清刘德华撰,光绪十七年刘庚长刻本。”山东省博物馆有藏。又《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依萱草堂诗稿》二卷,清刘德华撰,清末刊本。”
按:刘德华字乐堂,咸丰己未(1859)举人,教读终生,为清晚期兖州著名文人。
夜雨秋灯录、续录(存) 宣鼎 撰
按:宣鼎(1832—1880),字子九,号瘦梅、金石书画丐等,安徽天长人。曾在滋阳县署作幕僚,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夜雨秋灯录》及《续录》中,有一些篇章取材于兖州,或者以兖州为背景展开故事。例如《鞭石祈雨》篇,以金口坝出土石人为素材;《忠魂入梦》篇,写发生在道台衙门的故事,等等。他在此书自序中说:“当其病滋阳署时,愁霖滴沥,冷焰动摇。千里家山,时入梦寐;秋魂欲语,病魔乍来,此无可奈何之境也。以无可奈何之身,当无可奈何之境,未能己己,奋笔直书耳!”是此书的创作灵感实来自他在滋阳县署的生活感受。该书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鲁迅曾称其“笔致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
覆瓿小草 沈蕴章 撰
见《滋阳县志·文学》:“沈蕴章……著有《覆瓿小草》制艺,藏于家。”
按:沈蕴章字辉山,诸生,精于应举之文。
丹桂籍 单崐玉 撰
见《滋阳县志·耆旧》:“单崐玉……曾著《丹桂籍》劝世”。
按:单崐玉字瑶圃,诸生。
周礼遵孔 唐成和 撰
见《滋阳县志·耆旧》:“唐成和……著有《周礼遵孔》,藏于家”
按:唐成和字介石,以例贡官招远、巨野训导。
眼科撮要 吕锡峰 撰
见《滋阳县志·耆旧》:“吕锡峰……工岐黄,尤精眼科……著有《眼科撮要》。”
按:吕锡峰字昆圃,号瑶亭,诸生,名医。
书法辑要
四书集义 刘培显 撰
文法说略 刘培显 撰
见《滋阳县志·忠义》:“刘培显……专心于先儒注疏之学,著有《书法辑要》、《四书集义》、《文法说略》诸编,稿藏于家……”
按:刘培显字闇堂,廪生,咸丰中死于兵。县志艺文志载有黄恩彤撰《四书集义序》,其中说:“吾鲁宿儒闇堂刘先生,高才力学,于群经靡弗研究,尤专心四子书,寒暑一编,钻研罔倦。爰于授徒余暇,博观约取,芟除枝叶,披寻根干,稿数易始成……”
滋阳县志(存) 李兆霖
见《山东地方志书目》:“《滋阳县志》首一卷、十四卷,李兆霖、周衍恩、黄师訚、蒋继洙纂。光绪十二年(1886)修,光绪十四年尊经阁本。”
按:李兆霖字云生,河北广昌人,光绪十一至十三年任滋阳知县,县志《宦绩志》有传。周衍恩,河南祥符人,同治十年进士,是此志刊行时的知县。黄师訚字小琴,宁阳人,咸丰壬子进士,曾官广西桂林知府,为黄恩彤之子。蒋继洙字蕉林,曲阜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曾官江西广信知府。
邱云山馆文集 乔毓沣 撰
陵州吟 乔毓沣 撰
燕台吟 乔毓沣 撰
见周元英《滋阳县乡土志》(18):“乔毓沣……著有《邱云山馆文集》、《陵州吟》、《燕台吟》各诗集,藏于家”。
按:乔毓沣字润芑,举人,教读为生。
周礼旁训
见《滋阳县乡土志》:“刘献忱……著有《周礼旁训》,藏于家。”
按:刘献忱字晋卿,廪生。
劝世箴言
见《滋阳县乡土志》:“周文明……有《劝世箴言》,梓行于世。”
按:周文明字离堂,增生。
晚悔堂诗集(存) 李西堂 撰
见《山东文献书目》:“《晚悔堂诗集》,清李西堂撰,光绪十八年自刻本。”又,《滋阳县乡土志》:“李西堂……著有《晚悔堂诗集》,梓行于世。”
按:李西堂字春池,诸生。此书现藏青岛市图书馆。
传经堂文集 刘庚长 撰
见《滋阳县乡土志》:“刘庚长……著有《传经堂文集》数卷,待梓”。按:刘庚长字少莲,岁贡生,刘德华之子。
守经堂剩稿(存) 陈孝恭 撰
见《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守经堂剩稿》二卷,清陈孝恭撰,民国初年刻本。”
按:陈孝恭字寿民,举人。此书收诗五十余者,文数十篇。其开本版式一如《养松堂遗诗》,似非刻本,而是排印本。
养松堂遗诗(存) 陈孝恪 撰
见《滋阳县乡土志》:“陈孝恪……生平能文工诗,著有《养松堂诗》未梓。”
按:陈孝恪字宾三,光绪丙戌(1886)进士,官户部主事,三年后卒于官,年仅30岁。《乡土志》编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时此书尚未刊印。本书《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有著录,题民国初年刻本。书实为排印本,书前有滕县高熙哲序,作于癸酉(1933);书后有陈孝恭跋,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又有其子陈之垿题识,作于壬戌(1922);李经野序,作于辛酉(1921)。故此书之刊印最早应在1933年后。此书共收诗234首,诸体皆备,颇见才气功力。
滋阳县乡土志(存) 周元英 编
见《兖州市志·人物》:“周元英……受滋阳县知县委托,纂修《滋阳县乡土志》,经数月劳辛,于1906年初夏定稿……”
按:周元英字仲珊,生于咸丰九年(1859),诸生。曾任兖州初等农业学校教员、江苏武进知县、常州五品执事、定武军坐查。1920年卒,此书四卷,稿成未刊,抄本藏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兖州有转抄本。
蚕桑辑要略编 徐赓熙 编
见《兖州市志·大事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知县徐赓熙编著的《蚕桑辑要略编》由曲阜知县向植作序,刻印成册”
按:徐赓熙,清末滋阳知县,生平未详。
金石释文 王景禧 撰
见王乃泗《回忆我的父亲晚清翰林王景禧》(载《兖州文史资料》(20)第一辑):“我父亲的遗著有《金石释文》、《汉瓦当文字》、《瀛谈剩语》、《日游日记》、《宫井词—燕巢小草之一》、《省斋日记》、《薖园诗录》等”
按:此书未刊,稿本已毁于日伪时期。
汉瓦当文字(存) 王景禧 辑
见同上。按:此书稿本藏济宁市文物局,题《秦汉瓦当文字》,兖州图书馆有印本,见《古籍线装书目录》:“《秦汉瓦当文字》四卷,清末王景禧辑,民国初王懿荣印,四大本”。按:此处恐有误:王懿荣已于光绪二十六年坠井殉国,岂能民国初印书?
瀛谈剩语(存)
见同上。王乃泗文注此书有石印本,未详何时出版。其内容为王景禧派送留学生去日本时所作诗,已收入《薖园诗存》。
日游日记(存) 王景禧 撰
见同上。又见陈左黄《历代日记丛谈》:(21)“光绪二十九年秋,王景禧派送师范生二十三名东渡留学宏文书院,随即作广泛参观访问,著《日游日记》一册,日记体,学务处校印本。前有袁世凯、胡景桂等序……”。收藏单位不详。
宫井词-燕巢小草之一(存) 王景禧 撰
见同上。又《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著录此书,云:“清王景禧撰,民国二十年,兖州”。按:《宫井词》为七言古风,长达六十多韵,借写光绪帝和珍妃事反映清末政治,据说当时有洛阳纸贵之誉,有人方之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吴梅村的《圆圆曲》。此书铅印线装一小册,诗后附有王小隐的题识及摘录清末笔记中关于珍妃事的文字。
省斋日记 王景禧 撰
见同上。按此日记稿本已毁于文革中。
薖园诗录(存) 王景禧 撰
见同上。按此稿未刊,其内容后来收入《薖园诗存》。
游程纪略(存)
见王乃泗《忆我的父亲清末翰林王景禧》:“父亲……光绪十年赴河南我祖父任所省亲,沿途遇名胜古迹,随行随记,赋诗志感,写了一本《游程纪略》(残本尚存),当时其诗文己见功夫……该书有游记十余篇,诗四十余首,用行草书写……”
三苏文粹(存)
见《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三苏文粹》十二卷,清王景禧编次。光绪二十四年,天津文美斋石印。”按:此书为编选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文而成。
王景禧履历机会卷(存)
见《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王景禧履历机会卷》,清王景禧撰,光绪庚寅(十六年)刻本。”
薖园墨册帖(存)王景禧
见《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薖园墨册帖,一卷,清王景禧撰书,同治六年薖园刻本。”按,姚树声先生《王小隐先生轶事》(未刊稿)记他家中曾“有王翰林墨宝《薖园墨册》……为珂罗版影印,内收真草隶篆及行书、工笔小楷等诸种字体……”所指应即此帖。但云为珂罗版影印,则兖图云刻本似误。
薖园诗存(存)
此书为王景禧之三子王乃泗校订,王景禧之外孙张宗冠、张宗尹整理,一九九五年由浙江富阳古籍印刷厂印刷的线装本非卖品。书分四卷,卷一卷二为编年诗,卷三为《瀛谈剩语》,卷四为《宫井词》。书前有作者像、作者手迹、前言,又有王小隐作于1934年的序。书后附喻蘅作于1995年的《读王景禧薖园诗存书后》及七绝七首。是目前所知王景禧诗作的最完全的结集。
按:王景禧,字燕泉,光绪庚寅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八旗官学教习、直隶学务处参议、山东省高等农业学堂教务长、山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秘书长,生于同治六年(1867),卒于1932年。
樊园遗诗抄存(存)
见《兖州市志·人物》:“乔洪钰……生前诗文多散佚,其子树桓、树楣通过搜集整理,辑成《樊园遗诗抄存》一册,约百首……”
按:乔洪钰字芷香,号樊园,宣统拔贡。先后在兖州府中学堂,山东省兖州第一师范、省立甲种农业学堂任教员。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1927年卒。笔者先父樊光瑾先生在1983年曾与乔树桓先生通信,承乔先生寄来《樊园遗诗抄存(附父亲行述)》一册,是每页400字的方格稿纸、用圆珠笔复写纸誊录,共24页,收诗31首。《市志》记存诗约百首,或另有所据,待考。
牛空山年谱(存) 蒋致中 撰
见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22)卷二:“《牛空山年谱》(中国史学丛书),蒋致中编,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按:蒋致中生平未详,只听故老传说,蒋为泗水人,与王景禧家有姻亲关系。检王景禧《薖园诗存》,有《喜同蒋二结伴归兖州》诗,作于戊午(1918);又,王景禧长子王小隐《断弦》中有“庚申(1920)兖州兵变,托表弟蒋一和君”语,笔者怀疑这里的蒋二和蒋一和就是蒋致中。《牛空山年谱》前有蒋致中的自序,叙编撰过程云:“予居先生故乡久……颇欲搜览逸籍,编定年谱……去岁养疴家居,乃从事纂辑……约三月之久,然后克蒇事焉……民国二十年四月二十日蒋致中自序于兖州寄庐。”可知蒋致中长期居于兖州。其所居“寄庐”,亦使人想起牛远震之曾孙牛颐志的寄园。
又,《山东文献书目》著录此书后,又著录有“夏廷
可想集
见《断弦》:“壬戌……集十年来所为诗曰《可想集》,印行以资纪念……”按壬戌为1922年,其时王小隐居北京,其父居天津,妻居兖州。书存佚不详。
断弦(存)
见姚树生先生《王小隐先生轶事》(未刊稿):“……小隐先生七七事变前丧偶,著有《断弦》一书以为悼念……”。又见《兖州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断弦》,民国王小隐撰,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此书扉页题:“断弦,亡妻高婉闺纪念录,王小隐述”。内容包括叙夫妻十五年生活种种的《婉闺行实》和悼亡诗《忆婉庐诗》七绝十首。这十首诗中有九首诗后附有小注,解释诗中故实。全书内容纯为儿女情长,无关宏旨,但其情真挚,感人至深。而且从其所叙,可以排比出王小隐之生平大概,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圣迹导游录(存) 王小隐 撰
见上引《王小隐先生轶事》:“……小隐先生著有《圣迹导游录》一书……”。
按:此书叙兖州、曲阜、邹县及泰山之名胜古迹,附有图片。从网上查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藏有此书:“《圣迹导游录》,王小隐著,发行地,兖州;出版者:万国书店;出版时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232页,图版7。”
按:王小隐,原名乃潼,字梓生,为王景禧长子。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三十年代初任《京报》、《益世报》主笔。文章颇多,如《读红楼梦剩语》等都有一定影响,但未结集。生于光绪乙未(1895),卒于1947年。
滋阳县志合编(存)
见《山东地方志书目》:“《滋阳县志合编》,金甲一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刻本……”
按:金甲一,河北河间人。日寇侵华时期任伪滋阳县知事。此人出身兵痞,目不识丁,投靠日军,罪恶深重,后以汉奸罪被处死。他为了自我粉饰,组织人员对光绪十四年尊经阁刻本《滋阳县志》进行重印。内容并未增加和变动,只是对已缺或残的书版进行了修补(这些工作主要由仙元章和王锡杰负责,见金甲一序),然后加上署名金甲一的一篇序和姓氏题名,改题为《滋阳县志合编》。
注释:
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⑶以下馆藏碑志均见拙稿《兖州的历代碑刻》,待刊。
⑷光绪十四年尊经阁刊,以下所引县志均此本。
⑸山东省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印,1981年1月,本文所用为初稿本。
⑹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⑺齐鲁书社1993年版。
⑻上海古籍版《二十五史·明史》附。
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⑽《山东文献书目》卷首。又见《古籍整理研究论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⑾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⑿齐鲁书社1993年版。
⒀载《文献》季刊2003年第4期。
⒁油印本,1987年。
⒂见《山东文献书目·丛书部》。
⒃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⒄中华书局1997年版。
⒅据转抄本。
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⒇兖州市政协文史委1984年印行。
(21)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