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希林书斋
李希林书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276
  • 关注人气: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2012-09-26 06:07:02)
标签:

退休生活

河北

山西

内蒙

自驾游

分类: 越野行走

越野行走在偏关(2)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偏关古城鼓楼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偏关古城城墙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偏关豆腐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偏关南城门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购买偏关特产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偏关大苤蓝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进入五寨合影
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

 

    偏关县辖长城
    偏关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关河下游河谷之中。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

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古人有诗赞誉其为:“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

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偏关县明朝时无行政建制。据《明史·地理志》载:“成化十一年(公

元1475年)十二月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属河曲县辖。与宁武、雁门为三关

。”河曲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置,为太原府所领二十县

之一。
   长城由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分为三道:西路于野羊洼,中路于

柏羊岭西侧交于主体长城。东路为主体长城,在偏关县柏羊岭东一里的山上,

分为向南、向西两路。向南经史家圪台、边墙上村、老营堡、辛庄子、地椒峁

,过海拔一千八百五十三米的青杨岭山东转为东南方向,再过海拔一千八百一

十九米的堡角山,由南场村向南四华里处,经偏关入神池县境。这段长城长约

八十六华里。
   由清水河县入偏关县交界处老营堡段,史家圪台往北,多为黄土夯筑,墙

体尚存。史家圪台往南,墙体变为片石包砌,虽有残圮,但墙体连贯。由边墙

至老营堡段,仅存十分坚固的夯土,多高在七米以上。从一些地段残存的砌石

看,这里墙体是包石的。长城由老营北分为东、西两条,分别止于老营堡的西

北角和东北角上。
   老营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正统末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增修,周四里有奇。”
   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八十华里,关河北岸,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关县城的

第二大城堡。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其东、北两面紧靠长城,

关河又绕城南西下。从战略位置来看,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

。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老营堡城原为砖砌,今砖多已拆走,只存夯土。从高大

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原来的规模。老营堡有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

石匾两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瓮城外门额石匾字迹清楚,

阴刻揩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

书“晋北锁钥”四字。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

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

年”;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字,署“隆庆五年”。老营堡外长城上

,原有老营东关河隘口。此关口外筑券拱砖洞三座,上置有关楼,为嘉靖二十

三年(公元1544年)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重修,此关口今已毁


   过老营堡至南梁城墙已毁平。过南梁一华里后,始见黄土夯筑的城墙,经

辛庄子至地椒峁,虽有圮坍,但基本较好。在这段长城上已找不见昔日包石的

痕迹。地椒峁村北,有一座早已废弃的黄土夯筑的小城堡。长城由地椒峁至大

庄窝段,黄土夯筑城墙坚固高大,今存高均在八米以上,靠近大庄窝的城墙次

之,存高在六米以上。
   长城出大庄窝向东,然后向东南,经海拔一千八百一十九米堡角山,抵南

场村南四华里,至偏关县与神池县交界。这段长城存黄土筑墙,高约在六至八

米,封顶式结构,原无雉堞,也没设敌楼防守。
   长城由清水河县与偏关县交界处,向西过柏羊岭山、水泉堡、滑石堡,抵

黄河岸的老牛湾堡。长约一百一十三华里。
   这道出柏羊岭西行残存的夯土城墙,行约一华里,在城墙里侧,有座废弃

的城堡,贴长城而筑,为柏羊岭堡。由清水河县而来的三道长城的中路于柏羊

堡西交于主体长城,当地老乡称其为差修边。过柏杨岭堡有五座墩台,其中一

座砖砌敌楼,当地称“九窑十八洞楼”。
   大回廊结构,东、西、北三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南墙原有门居两箭窗中

。今此楼被拆得破烂不堪,原有石碑不知去向。九窑十八洞楼附近可断续地找

到片石包砌城墙的残迹。由九窑十八洞楼向西过两座土墩台后又有第二座砖砌

敌楼,只残存青砖基座。由此向西至小元峁村基本上每隔三至四个土筑墩台,

便有一座砖砌敌楼,都已残存基座。在朱儿洼村东北的长城上,我们遇到几个

人赶着毛驴在拆砖楼,立即加以制止。
   由这座敌楼向西至小元峁城墙为条石砌筑,外侧墙尚较好。
   长城过小元峁村向西,有一座砖砌敌楼,南有门,东、西、北三面墙各有

四箭窗。现在楼西、南两面墙圮倒。由小元峁至窑洼为条石砌筑墙。这段城墙

上砖砌敌楼,连残存的砖基座,尽为近期所拆毁。
   有的挖走埋在地下的条石基础。窑洼村西北角,码放着刚拆下来的青砖。

由窑洼到红门口段为砖包城墙。这段长城以及城上的敌楼,全被拆毁,只存内

部夯土。
   红门口关,据《山西通志》载,为“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

以沟通塞外,建敌台、桥洞一座,外设边墙一道,壕堑、品窑三层。万历二十

六年(公元1598年)兵备道赵彦增左、右双翼砖台。”今红门口关建筑已荡

然无存。今偏关经清水河县去呼和浩特市的公路由此经过。红门口关西南有水

泉堡,因该地泉水旺盛而得名。
   水泉堡为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建,城堡周长三里。水泉堡

城今已毁,只零星存有夯土残墙,包砖和基石早已被拆为民用。
   偏关关城,在水泉堡西南距长城约八十华里。偏关关城,即今山西省偏关

县县城,东衔管涔山,西近黄河,北连内蒙,南通雁宁,古为兵家争战、屯兵

驻防之地,与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因关城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亦称

为偏头关。
   五代迄宋在这里设置偏头寨,金沿用此名,元始名偏头关。旧关城在县城

西玉皇梁上。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太原五卫,偏关属镇西卫。据《

山西通志》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镇西卫指挥张贤改筑于西原

,去旧址里许。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都督李谦展修南面,正统十四年(

公元1449年)都督杜忠增城堞。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都指挥袁胜展东面

,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都御史李侃展西、南二面,弘治元年(公元1488

年)兵备道王璇复展东南。周五里十几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门,上建重

楼。”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又多次进行增修,并加以青砖包砌。
   偏关关城,四十年代开始逐年拆毁,至今仅存南门的砖砌券拱门洞,围城

仅存城西侧有三十余米砖砌残墙。
   由红门口向西偏北过海拔一千五百一十五米的海子楼山至安根楼段,城墙

多只存夯土和四周的散碎砖石。建于城墙内侧的圆形火路墩,墩周均有夯土围

墙,保存较好。
   长城由安根楼村转为西南方向,过上黄家梁村又转西偏北方向。
   这段长城多只残存夯土。上黄家梁往西有一段已被铲平,成了车辆通道、

长城过下黄家梁至阳湾榆皮窑口,只残存土墙,现在仍有人在墙下挖基石,可

见原为石砌包面。这段长城经考察,有三座砖砌敌楼。
   第一座,为大回廊结构,东、西、北三面各有四个箭窗,南面有门居两窗

中,西南角已坍塌。今此楼被农民盛柴用。过此楼在一土石混堆的废墟下埋有

一石门匾,上阴刻楷书“靖胡墩”。城墙由此墩往下为石砌,坍圮严重,部分

残存。榆皮窑口处已无城墙,隘口南制高点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砖砌敌楼。此楼

为大回廊结构,东、西、北三面墙上各开有四个箭窗,南面有门居两箭窗中,

顶尚好,只垛口不存。门额上嵌有匾,阴刻楷书“平胡墩”,题头为“万历岁

次丁西秋八月吉旦”,“西路管粮同知张鉴”,署“钦差整饬岢岚兵备按察司

副使赵彦、钦差分守西路偏关参将部指挥佥事李宗、草菜山守备葛维藩”。
   此楼门匾上的砖雕和门框上的石雕图案保存较好。这段长城南有草垛山堡

,据《偏关志》载: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兵备按察司副使杨纶所

建。此堡地势较高,直望三十余里,当时为沿边传烽之首。今堡夯土围墙残存


   长城过榆皮窑口继续向西偏北,经正泥埝,至滑石涧口,长城只残存夯土

墙,墙剥蚀严重,有些地段外侧游沙很多,已成坡伏。滑石涧口,亦称小口子

,为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所筑,今关口建筑已毁。滑石堡紧

临长城南侧。此堡东接水泉,西遥望河套,内屏偏关,外近大漠,堪称偏关的

极边要塞。
   滑石堡,宣德九年所建,今只残存夯土城堡。堡南城门楼上现存有万历十

年(公元1582年)立的《创建滑石堡砖城记》碑一幢,碑体完好,字迹清晰

。还存有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的两块城门额匾,分别阴刻楷书为“滑石

涧堡”四字和“镇宁”二字。
   长城过滑石堡至水门塔后,基本上是顺一条河的南侧而行,至老牛湾堡,

水门塔东为夯土墙,圮残严重。过水门塔,山势变陡,只存河南侧一溜墩台。

由内蒙清水河县的大塔至老牛湾堡,始有黄土夯筑的城墙。
   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边墙一里。“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

)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

十丈,高三丈九尺。老牛湾堡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今堡

城尚残存。因内蒙古境内有一个老牛湾,所以当地都称偏关老牛湾堡为楼疙瘩

以示区别。老牛湾堡地势较高,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堡北今存一砖

砌敌楼,楼南有一门,门额上有匾,阴刻楷书“老牛湾墩”四大字,并有题头

和署款等小字,只可辨出“万历岁丁丑夏”。
   长城到老牛湾堡,虽抵黄河岸,然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南下,经

万家寨、关河口,至寺沟村南二华里出偏关县,入河曲县平头村界。这段长城

长约七十五华里。老牛湾经万家寨至关河口段,仅寺沟村段尚存有夯土长城遗

址。这里夯土墙建在高于黄河五十余米的陡岸之上。其它地方除在制高点建有

墩台外,基本未筑墙。万家寨在偏关城西北五十华里黄河东岸一孤峰上,其三

面环崖一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山西通志》载:万家寨县西北四十五里,

“巨石崭崖下,临河岸昔人结寨其上”。
    由关河口至寺沟村段,今尚有夯土城墙残存,较好地方存高约三至五米

。由寺沟至董家庄个别地方略可见城墙残址。由董家庄长城转为向西,经梁家

碛、赵家口人楼子营,至焦尾城,这段长城完全建在黄河河边的滩地之上,早

已被黄河所冲毁。在赵家口和焦尾城等地,黄河河滩地上,尚有零星城墙残址


    偏关县境内所辖长城长约二百七十四华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