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2011-10-10 06:59:41)
标签:

退休生活

越野行走

快乐健身

山东

泰安

泰山

摩崖石刻

欣赏

名山

书法

分类: 退休生活

泰山摩崖石刻(1)

 

泰山摩崖石刻

 

是名山之最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泰山摩崖石刻欣赏 
            泰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郭沫若曾经说过“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泰山石刻就是这部文化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山石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品的一座宝库,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教授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摩崖石刻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源远流第,自秦汉以来至建国后,上下两千余载,各代皆有珍碣石刻。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纪泰山铭》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碑文如下: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于大川。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衡蔗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谓礼莫尊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叠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顺也。

    《尔雅》曰:“泰山为东岳。”《周官》曰:“兖州之镇山。实为天帝之孙,群灵之府。”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元天之眷命,为苍生之祈福,岂敢高视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毕降。粤翌日,禅于社首。侑我圣考,祀于皇,在地之神,罔不咸举。暨壬辰,觐群后。上公进曰:“天子膺天符,纳介福。”群臣拜,稽首,千万岁,庆答欢同,陈诚以德。大浑叶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惟休哉。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惟休哉。蛮夷戎狄,重译来贡,累圣之化,朕何慕焉;五灵百宝,日来月集,会昌之运,朕何感焉。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摧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思立人极,乃见天则。於戏!天生蒸人,惟后时,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载物,惟后时相,能以厚生生万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余幼孙,克享上帝。惟帝时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赐新命,缵戎旧业,永保天禄,子孙其承之。”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将多于前功,而毖彼后患。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朕维宝行三德,曰:慈、俭、谦。慈者,覆无疆之言;俭者,崇将来之训;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苟如是,则轨迹易循,基构易守。磨石壁,刻金记,后之人听词而见心,观末而知本。

  铭曰: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岩岱宗,我神主。中宗绍运,旧邦惟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恭已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奕奕,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文祖,光昭旧勋。方士虚诞,儒书龌龊,佚后求仙,诬神检玉。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泰山摩崖石刻
   

1,石刻介绍
  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 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遗失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既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真乃瑰丽多姿,把泰山半点得更加庄严典雅,无愧为最壮观的“中国天然书法展览”。历代游人谁不为之流连忘返,赞叹无穷。
2,泰山石刻类别
  泰山石刻,根据其用途、目的、手段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门类。一是碑碣石刻。即在石碑石碣上刻有文字、花纹,如秦始皇及秦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等。二是画像石刻。就是在墓室和石祠堂的四壁石块上,用阴线刻、浅浮雕等雕刻技法,镌刻出人物、车马、屋宇等生活画面及神仙灵异、奇禽怪兽等,如建于一世纪时期的长清县孝堂山上传说为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三是佛教造像石刻。大都刻于石龛、石窟之中,有佛、菩萨、金刚、力士等,也有佛教故事或供养人的造像。如泰山周围所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题记等。四是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图画或文字。这类的石刻在泰山及其周围留存遗迹非常多,著名的有刻于南北朝时期的经石峪《金刚经》,经文刻在约三千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隶书,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此外还有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由唐玄宗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等。五是典籍石刻。如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部溪流中大石坪上刻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刚经》等。六是墓志墓塔铭石刻。主要镌刻死者生平、德行和所任官职等内容,泰山周围留存有大量汉代以后官员和名僧的墓碑和塔铭,如《房彦谦碑》,此碑记载了房玄龄之父徐州都督房彦谦的生平和德行,由虞世南撰文,欧阳询楷书。七是题咏石刻。泰山及其周围,历代皇帝和文人名士如苏轼、蔡京、康熙、乾隆等留下的题字题诗数量众多,仅乾隆皇帝就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几十首御制题诗。八是建筑石刻。泰山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动物,浮雕的人物、车马、屋宇、禽兽等图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哲学、文学、史学、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时,泰山石刻中的汉画像石,反映出汉代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又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2001年06月25日,泰山石刻作为北齐至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其他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拨地通天,擎天捧日,名扬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泰山固有的价值,许多专家,学者已有较完整的论述,人们对它也有了深刻而美好的认识,集众家之说,泰山景观形象之雄伟、自然山体之宏大、山脉历史之悠久,民族文化之灿烂、赋含精神之崇高,以至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视泰山是至高无上的,这不令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就世界范围内的名山大川中也属罕见。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越野行走爬泰山欣赏泰山摩崖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