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2008-06-10 21:02:19)
标签:

北京

古迹

中轴线

永定门

城楼

南大门

天街

复建

崇文区

杂谈

南中轴线起点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由城门、箭楼和瓮城组成完整的城门体系。因为它是京城的正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南端起点,为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物。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这时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北京位置相对中原而言过于偏北,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其实是不够安全的。明初国势强盛,永乐皇帝对蒙古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北征,问题尚不凸显。后来明朝实力衰落,多次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至嘉靖年间,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32年(1553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但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无奈嘉靖皇帝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严嵩真想出一条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它三面待日后有钱再说。南城墙也由计划的20里缩减为13里,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但谁也没有料到,这“日后再说”一直到明灭亡也未被说起。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总长28里,有7座城门。因增建外城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后改为“广安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外城建成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北京城平面轮廓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称名不副实,它并不在内城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称“南城”,清代一直延用,只是对城门和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茸。

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将北京各城门用汉文写的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匾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国初期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请杭州名士邵章先生为北京各城门重新题写了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随着北京城门陆续拆除,匾额大多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门洞上方镶有一块。2003年,在先农坛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长 2,高0.78,厚0.28,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32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如今翻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镶嵌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

永定门1901年开始被毁,1957年完全拆除。2004年永定门城楼在原址上复建。曾经消失尽50年的永定门城楼再次耸立在北京的南大门,成了南城标志性建筑。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永定门东侧全景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民国时期的永定门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永定门西侧全景(清末)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永定门护城河桥头(清末)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80年代的永定门内大街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建国初期的永定门城楼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北京南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

 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