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延峰教学反思三

(2011-01-18 20:56:59)
标签:

师延峰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无用”之时方显“大用”

——《那树》教学设计

◎师延峰  温州实验中学(325000

【设计思想】

有老师说,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的《那树》是初中阶段所学课文中最有意思的一篇。那“意思”在哪里呢?在多次上课的过程中我找了“最合脚的鞋子”——“‘无用’之时方显‘大用’”。课文的主角是一棵伫立路边很多年的大树,事件起于一场车祸(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又终于一场车祸(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这里意味深长。教学过程中,通过起承转合四合环节,理清“那树”的曾经有用之处和如今的“不再有用处”,再探寻“不再有用”的原因,得出至今依然有用,并且是有大用的结论。整个过程深入浅出,对教学内容的选取适可而又适当。

【教学目标】

1.明确“那树”的有用之处,感受诗意(教学重点)。

2.理解“那树”变得“不再有用”的原因,体味诗意被屠戮后的悲情(教学难点)。

3.追寻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诗意旨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为画册《天津老房子》收集材料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家人几代相传守护着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老槐树。后来,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因这棵老槐树而看中了这块地,就在附近盖了商品房,还奖励了这户看树人家一套房子。这棵老槐树给护它的人带来好运,也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好运,他所盖的房子被抢购一空。在这个故事里房地产开发商是幸运的;守护树的这一家人也是幸运的;一棵老槐树有人的守护,更是幸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和“树”有关的课文,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

(二)起:“不再有用”

问:我们已经预习过文章了。“那树”的命运是什么?

明确:概括回答:“那树”的命运是悲惨的或被砍伐等等。(那树因为什么而死?——给人“偿命”。)

具体回答:“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追问:【齐读】读了后你觉得这一段话里哪一个字最致命?

明确:“撞”——这一“撞”就要了驾驶者的“命”(司机因“撞”而“丧命”);也正是因为这一“撞”,要了这棵树的“命”(大树因“撞”而“偿命”)。

驾驶者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撞”的?——“喝醉了”“六十英里(相当于96公里)”“对准树干”——“那树”有责任吗?(“树=+对”,看来树是对的)。

问:既然责任在驾驶者一方,那交通专家为什么要非让树“偿命”呢?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阻挡了交通(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问:文中有关于“阻挡交通”的具体描述吗?

明确:7自然段:“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有没有阻挡交通,出租司机和乘客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两个共同的反应是“喃喃”—— 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司机的喃喃是“对这儿有树表示不解”;“乘客的喃喃在哪方面对司机的话进行了补充了呢?”——读“这么老”“这么大”——这么“老”,感觉起来是在告诉我们树没有用了,接着再说这么“大”,难以处理。总之一句话,那树“不再有用”。

(三)承:“有用”

主问题:“那树”从来都是没有“用处”的吗?不是。它的“用处”曾经体现在哪里呢?【生读1~6自然段。】

明确:1)“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祈祷、精神寄托。

追问:那为什么就在这棵树上“插一炷香”呢?

明确:“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立”,顶天立地,很有气概的样子,立于天地之间。) ——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是一棵历史如此悠久、又如此坚强的树,在如此大的台风中都不倒!向他祈祷应该会有安全感吧!——“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慈祥”“智慧”“经验丰富”等等。)

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强调“吸一口浓荫”,感受那股舒服劲儿!感受流动的“碎汞”,非常惬意)——诗意

3)“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重点把握“于是”的因果关系。可以说鸟叫的声音和幼稚园相应成趣,多么和谐,令人心旷神怡。)——和谐、诗意

4)“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的向外。”(抓住“暗中”“ 一厘米一厘米”——悄悄儿的伸展,怕打扰了情侣,多么的通情达理。)——诗意、浪漫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tán)。”——《诗经·小雅·鹤鸣》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唐·高僧神秀

  “孔庙中桧(guì),历周、秦、汉、晋几千年,……圣人手泽,其盛衰关乎天地气运。”

——明·谢肇《五杂俎》卷十

5)“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毛毛雨和树叶的配合相得益彰,显得那么唯美,那么幽静,由此可见“那树”象征着人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幻灯显示】

 

(四)转:“为什么不再有用”

主问题一:就是一棵如此“有用”的树,却面临着被屠戮的场面。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课文里怎么描写伐树过程的?

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读了后感觉怎么样?如果你是这棵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追问:面对如此惨烈的屠戮场面,“那树”有反抗吗?

 

……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明确:没有。那树在整个被锯杀的过程中,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一声,表明了它的无奈:无奈于交通专家等人们的专横与无知,无奈于自己不能再奉献浓荫……

 

为什么要在这儿写到“上帝也没有”呢?因为树的命运本来是由上帝安排的。——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树之美德在斤斧之时,自认为是天数,于是才沉默,不避,无动于衷。”——明·李 渔

上帝安排了那树的命运,但他不能影响人的行为。但在人类的屠戮面前他也是那么无力、无奈。

 

2)“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连夜完成”,前面说“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这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3)“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到“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着”?——表明了“那树”的坚强;“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怎么理解。因为上帝伸手施礼时说过“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其实还有一句是“死复绿”,这个它能办到了吗?有时候我们发现,在人类面前连上帝也是无可奈何的。)

4)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两个星期”,有时候我们感觉非常漫长,但对这样一棵老树来讲实在是太短暂了,也就是如此快地让这棵树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在这写挖树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写到蚂蚁呢?

连动物都是有情有义的,但我们人类却之重视物质利益,而轻视精神家园。——老师更想大胆地猜测一下,那砍伐树的刽子手当中,有可能就有人是当年在树下乘凉的人、在树下约会的人、在树下从容撑伞的人,但现在却在割断“那树”的动脉静脉!

问:后人们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棵树吗?不知道。曾经长过树的地方,现在是什么呢?

5)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齐读(1-5)句】

主问题二:树还是那棵树,是什么让它变得“不再有用”以致被连根拔除呢?

明确:1)“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别的东西”会是什么呢?——除了“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死鱼般的灰白色”等,还有“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朗读时强调“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一重又一重”等修饰词,读得非常沉重、缓慢、表现那树的痛苦遭遇,感受其可怜的情状,读出惋惜、哀叹的语气。通过这次词语我们也读出了作者强烈的感受。)——我们发现象征着当代文明的事物的出现,挤得这棵历史如此悠久的老树也无有立足之地了。

2)“出租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自然环境(出租车拥来)恶化了,人文环境(焦躁恼怒、得理不饶人的喇叭声)也不好了。——自然、人文环境已经如此不好了,但人还没有反省,就连剩下的这一棵树也不放过。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时候也是一种诗意。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讲,“那树”的利用价值不大了,今天的人们都很忙,相对比较少的跑到树下乘凉、约会了,但做精神寄托、精神信仰总可以吧!——我们发现,今人在价值判断上:总是会重视物质利益而轻视我们的精神家园。有的时候甚至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了曾经有过的精神信仰!

文中的“那树”曾经就是人们寄托精神的对象,但在当今人们“是否有用”这一价值判断中,终是难逃一劫。

(五)合:“依然有用”

我们来看: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静脉动脉。

(何为“陷阱”?陷阱是对谁而言的?——“陷阱”比喻害人的圈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

追问:如何理解“违规”,“规”是什么?

明确:“规”是一些常理或标准。——自然法规、人为标准——在法规和标准面前,不管什么人都得遵守。但如果相对而言的话,你们觉得这两种哪一种更为神圣?那当我们失去“那树”的同时,失去的还是因为“那树”象征的是精神家园。在某种意义上,“那树”的存在就是一种自然背景中的“规”。

所以当象征人类精神家园的“那树”被“搬出”它本来的生活之地时,人类就要被“抬进”她该去的地方了。 这陷阱是人类自掘的,如果在这陷阱面前没能守住规矩将会住进医院,而当人们在失去精神家园这样一个更大的陷阱面前又会怎样呢?

(六)结语

 【字幕】“那树”象征了人本来就有的诗意的心灵空间,我们的精神家园不是一开始就荒芜的,与其说诗意心灵空间在丧失,不如说它只是被我们生活中那些“有用的东西”遮蔽了。诗意空间的荒漠化不是因为别人侵占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而是物质化的空间挤占了我们原本拥有的精神世界。当我们面对一棵象征着诗意的精神家园的树时,该做怎样的价值抉择呢?

(七)作业

推荐阅读阿城中篇小说《树王》,小说中高潮部分的情节是小人物肖疙瘩以死来保护那棵“树王”,因寡不敌众而没能保护住“树王”, 最终“树王”被砍到,但蹊跷的是“树王”倒下后,肖疙瘩就死了。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肖疙瘩除了保护那棵树,保护的还是什么呢?他的死又代表着作者怎样的思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