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怨创业难
(2010-09-11 22:45:09)
标签:
抱怨创业困难it |
每次跟身边工作的朋友或是坐车遇到的人聊起工作时,他们都会有很多抱怨。尤其是那些工作在车间或是在生产链上处于下游的员工抱怨尤多。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得到的报酬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他们的劳累并不能从薪酬中得到安慰,这也是很多人频繁换工作的理由。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要想拥有更多财富的话,就必须自己创业当老板。可当我问他们既然心里有这想法为什么不去做时,他们又都会深深的叹一声——难。中国的创业热情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的,中国的创业者或许也是全球最多的,这点我并不否认。但与之不和谐的是,中国的创业环境却不尽人意。就此《创业家》杂志就曾做过一期封面报道——还我创业权,遗憾的是,这无济于事。尽管中国的企业家、社会评论人士思想先进,但是创业环境的改善却不能由他们主导。
创业肯定不容易,这谁都明白,其中有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人们经常会拿中国与美国的创业环境相比较,提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Google这样的公司?,为什么出不了盖茨、扎克伯格这样的创业者?”。究其原因肯定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关,但跟创业者个人也不无关系。谈及大学生创业,很多前辈都不予支持,说了一些大学生不适合创业的理由,例如缺乏经验、缺少人脉等等。不错,这些都是事实,我看到有些大学生在听到前辈的劝说后,也放弃的创业的想法,而专心工作。但问题是,当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并做得顺风顺水,特别是在公司中谋得一官半职后,他们的创业热情又会大减。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成熟了很多,经验、人脉、资金都已经具备,可他们依然没有创业。如果此时跟他们讲创业的话,可能他们又会轻微一笑说两个字——晚了。拥有了经验、人脉等因素后,他们又会说机会没有了,更重要的是没那份心了。激情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一个创业者没有激情后,他在创业的这条路上是走不长的。当然,很有可能他根本就不会走上创业这条道路。要特别说明一下,也有一些人在知天命的年纪开始创业的。例如一号店的于刚,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得骄人的成绩之后,毅然选择了创业,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创业者是不会这么做的,很多人考虑的是与其舍钱冒风险不如安逸享晚年。比较而言,年轻有激情的时候因缺少经验等不能创业,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有了经验了,却失去了激情和机会。这样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创业的条件都不完善,大家也不用创业了。如果大家这样认为,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最悲观的看法。
大前研一告诫创业者:当你创业有70%的把握以后,就应该开始行动,如果等到你创业条件完善之后一切都晚了,我们一定要有边创业边学习的精神。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乐观一些,创业要具备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应该衡量比较创业因素在创业路途上的重要性,何况有些条件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的。要知道机会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一旦丧失了机会恐怕永远也无法挽回了。经验、人脉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弥补,即使公司发展速度有所迟缓,但也要强于错过时机。这一点从盖茨、贝索斯等人的创业经历中都可以得到验证,他们做的事情恰好顺应了科技的潮流。很多人将成功的秘诀归结为“努力,努力,再努力”,尤其到理,但我们也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想成功仅靠努力是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对正确的事情。所以说,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有一些自信、固执的大学生并没有听从前辈们的劝告,而选择坚持创业,可最后还是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失败了。这很正常,创业过程中有很多我们无法掌控的原因,即使准备的再充分,也会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尽量避免和努力解决,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往往经验就是从这里得来的。许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都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像大家熟知的马云也是创业第三次才成功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失败打到。
创业是一条很苦的路,挫折是肯定存在的。如果说创业的失败是由于自身无法可控制的一些因素,这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抱怨而失败或是放弃,这会让人感觉很不值。创业者们更不可对阻碍自己创业的一些因素而抱怨,这毫无用处,想到怎么解决困难的办法,才是至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