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茶抚琴,醉酒啸歌——闲品《世说新语》之酒篇
(2012-01-20 00:05:45)
标签:
《世说新语》随笔魏晋酒90后原创文化 |
分类: 醉茶录 |
酒
“小子,跑到我的裈衣里来做甚啊!”每每提到酒,我的耳边总是响起刘伶的声音。
酒,无疑是魏晋时代的主题之一。魏晋名士大抵都嗜酒好饮,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天生刘伶,以酒为名(通‘命’)”,当属他“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我们常想象着那个身材矮小的老头,抱着酒罐,身旁一个仆从荷着铁锸,每次只会说四个字“死便埋我”,然后便以夸父饮河渭之势饮酒作乐。他的妻子没有少劝他,甚至相泣而劝,可刘伶依旧纵酒不止。
就养生而言,刘伶行径无疑是“对生命的挥霍”,夫子们此时会摇头晃脑地提醒道,毋溺其中,毋溺其中!可生命却远远不是活着,而是活出自己的滋味,独一无二的滋味。清人张潮尝云:“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无藻,乔木不可无藤萝,人不可无癖。”(《幽梦影·第六则》)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癖好,一切以理性衡量,没有讨厌的事,也没有喜欢的事,没有恨,也没有爱,人则沦为了仅仅有血有肉的机器——再坚固的机器也仍旧要坏掉,却从来不吐出清新的空气。我们追求健康,却反而失去了生活的生命力,这就好比保护一朵花而赶走了蝴蝶。
爱酒的人从不以寒暑改量,正如痴情的人不以生死易心,因而刘伶以酒为名,荷锸狂饮。他们也不在乎周围的环境,无需像今天某些富贵之家必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酒店。《世说新语·任诞》中,有诸阮与猪同饮的故事。那日阮家众人都在一同饮酒,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也在其中。他们围坐在一起,酒杯不过瘾,便抱起酒瓮啸江饮海一般。这时,一群猪拥了上来,他们不但没有为此扫兴,反而口呼“猪兄”,邀群猪共饮,情趣盎然。他们饮酒也从来不讲形式上的礼仪,这是与我们文化传统最为不同的情趣。谢尚还在居丧期间时,王濛、刘惔便邀他饮酒。那谢尚仅仅脱下孝帽便欣然前往。酒过数巡,微醉放歌时,才发现自己竟身着孝服,而周围诸人却毫不在意,依旧以酒相邀。而对饮酒的执着,未尝不是一种逍遥超然的执着雅趣,无论是赤日似火,还是朔风如割,你总会看见几个痴狂之客,白衣似月,长袖漫挥,沉醉在美酒间,仿佛轻卧在恋人的胸怀,仿佛荡漾在山林的碧潭,而让我们痴醉的,不是酒精,而是一种情怀。
今天,当我们谈到酒,往往会带着一种世俗之气,谓之“酒桌文化”。“哥们儿,这杯得一口闷啊,不然不够意思啊,啤的三瓶,白的三杯啊!”仿佛不放到谁,仿佛没有谁一吐万里,就白白浪费了酒钱。笔者不善酒力,每次遭遇各种酒的狂轰乱炸,只得用些小儿科的伎俩。或是借着一喝就上脸的优势,半借酒劲半借演技,东一句西一句,能多语无伦次就多语无伦次,捧着酒杯乱转却偏偏不沾一口,行为疯癫却偏偏口呼“没醉”;或是左手捧酒杯,右手捧纸巾,让酒润润嘴唇然后请纸巾兄代劳饮尽。有时“机关算尽”还是原形毕露,只得饮得大醉狂吐,狼狈不堪,没有月下独酌的潇洒,兰亭流觞的雅兴,只有将酒精疯狂燃烧后的乌烟瘴气。《世说新语》中名士之饮酒,是以酒娱情,醉不在酒,而在于所饮之情;而今之众人饮酒,则是以情娱酒,人仿佛成了酒的奴隶,为桌上的酒瓶献上一幕幕闹剧,或是以酒作为交易,迫不及待饮下的不是友情,而是黄金。这已然亵渎了酒原始的意义。而对于这种酒桌文化,我们亦可分而观之——若是朋友久别相聚,偶尔喝得山崩天旋,也是一番情义,而对于各种应酬,除了过量酒精我想还是过量俗气。而关于劝酒,若是朋友诚意相劝,即使不胜酒力也须一干而尽,别有豪情;而对于其他不善饮酒的朋友,则不必强求,酒量随意,情至则快矣!
刘伶好酒,而人们喜爱他的,是“以酒为名”的情趣;陶渊明好酒,而人们羡慕他的,是“悠然见南山”的雅兴;李太白好酒,而人们佩服他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魏晋名士饮酒的魅力,不在于酒的本身,而在于凝于杯间高峻洁雅的风骨,在于融于酒中逍遥洒脱的神韵。
墨香熏人何须酒?意气到时人自醉。一杯清水盛明月,头枕书香好眠睡。好酒无须多高的酒精,却必须有足够的情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