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著书立说为何总爱在元宵节上大做文章?

(2021-12-24 19:22:27)
标签:

元宵场面

元宵情结

古人爱写元宵节原因

杂谈

分类: 评述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古时,元宵节又有上元节、小正月、正月半、月望、元夕、元夜、灯节(灯会)、送(点)灯盏等,古人以此为载体,念想不同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赋歌作画、编撰故事、创作与表演含有欢度元宵的文艺节目,演义元宵节独有氛围下的宫庭斗争情趣、江湖侠士打杀以及庆贺活动等情节。他们为何时常把元宵节活动与相关事态联系在一起,拿元宵节说事,使人物故事与事物发展的情节更加复杂、生动,浑然一体。这是因为 

 (一)

元宵节有着丰富而受人称颂、赞美、向往的寓意与内含。它最初是在人们祈求上苍保祐天下风调雨顺、祁吉纳福的愿望下产生的。又通过悬挂彩灯,猜灯谜、吃元宵、逛灯市等活动,发展成为表达人们希望团圆、和睦幸福以及思念家人的情感,展现欢乐喜庆、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民众情愫,象征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文明和谐、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

在这如此欢乐美好的节日里,古人在挥笔作品之间,不少作者指向了元宵之夜,将一个个真传实说的事件、故事、传说,描绘得声有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切入读者的心灵:例如:周所周知的成语“破镜重圆”,男女失散而重逢就是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实现的。

隋军灭南陈之际,南陈的太子舍人徐德言含泪对妻子、也就是后主陈叔宝的妹妹昌乐公主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情缘,你我今后定有相见之日。我们要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他就把一枚铜镜一折两半,夫妻二人各藏一半。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人掠去,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块铜镜着人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有幸在世,那天我一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探你的消息。后来,杨素与隋文帝杨坚消灭了南陈,俘虏了后主陈叔宝的嫔妃、亲戚及昌乐公主,由于杨素破陈有功,杨坚将昌乐公主赐给杨素作小妾,公主的美色与才华深得杨素的仰慕,对她更加宠爱,专门为她营造了宅院,然而,这一切丝毫不为公主所动,却终日闷闷不乐,默默无言,始终牵挂着心爱的丈夫徐德言。按照相约,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徐德言千辛万苦赶到都市大街探望,果然有个公主指派的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他看见后心灵神会,知道妻子已有下落,不禁潸然泪下,毫不忧豫地买下了这半块昂贵的铜镜,还拿出自己身蒧的另一半铜镜,向老者讲述了一年前与妻子破镜的缘由,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所感动,愿在他们之间传递信息,在老者的往来传信下,身处杨素宅院的昌乐公主,更是容颜凄苦,水米不进,心不在焉。杨素再三盘问,方知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们二人的真情打动。立即将徐德言召入府中,成全旧情,让他们夫妻二人重新团聚。从此,隋越国公杨素成人之美,使破镜得以重圆的佳话传颂至今。

                                                 (二)

元宵节开禁,是个狂欢的日子,这一天四方人士纷纷入市,人流如织,昼夜不息。有男女相遇,乐在其中,谈情说爱,两情相悦,交友结谊的;有纵情狂欢,闹元宵,闹花灯、闹舞龙、闹诗赋的;还有杂耍、买艺、说唱,品尝美食的……。各色人等,良莠不论,粉墨登场,游历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在这如此宽松、包容、热闹、抒心、嘈杂的节日里,一些善于言情的作者,他们的笔锋往往用歌曲、小说、诗词、戏剧、书画等形式,向着美好的方面描绘,另有一些善于武侠、演义的作者,他们的笔触则以元宵节为屏障,朝着好汉、勇士、武侠们打打杀杀、追逃斗殴等方面铺陈。《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利用元宵节做文章的高手,其中有三回最突出最典型:

32回《宋江夜看小鰲山,花荣大闹清风寨》中,作者也有 元宵之夜宋江被捉的情节宋江投靠清风镇头领花荣,劝花荣与刘知寨和好。元宵佳节,宋江月夜鳌山前观灯,清风寨刘知寨夫人,宋江曾救过她,但她不知恩图报,反而陷害宋江,指他为贼,被刘知寨派人捉拿了宋江,花荣带人救回了宋江,杀死了刘知寨夫妇俩。

66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中,军师吴用为大名府救出卢俊义,制定了元宵放灯喧哄下里应外合破城救人的计划,派鼓上蚤时迁等人马,化装成各色人物,乘空潜入大名府设下埋伏,吴用自己引八路人马进驻城下,到了正月十五夜,时迁趁翠云楼上阁子内吹笙簘,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嚷嚷,都在楼上哄打赏灯的时机,在翠云楼上点着硫磺焰硝,放一把火来。火势浩大,烈焰冲天,大名府倾刻间变成一片火海,梁山军马兵临城下,逼使城中大乱,梁中书四个城门冲不出去,后来从南门夺路而逃,城内柴进救出卢俊义和石秀,捉住了李固与卢俊义妻贾氏。

72回《柴进 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作者在描写北宋时期东京街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景致的同时,抛出了李逵、鲁智深、朱仝、刘唐等各门头目军士,全付披挂,戎装惯带,弓弩上弦,刀剑出鞘,趁着元宵无禁,风传帝乐。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游人昂头望月,充满人间嬉笑的机会,乔装打扮,混入人群,放火、包围、追杀,把汴梁的元宵之夜闹得天翻地覆,如愿救出被高俅抓去的宋江等四条好汉。

此外,在《三国演义》第69回、《西游记》第91回,《隋唐演义》第171869回等演义类著作中,作者们也都有描写“正月 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竟放花灯,高张灯火,彻夜笙箫,金吾不禁,玉漏无催”:门首搭起过街灯楼,小灯棚,金灯桥、贴上牌匾与对联,挂上麒麟灯、凤凰灯,金翠光明,点烛焚香,燃同白昼……等非凡的场景,以及元宵节背景下,以灯节街市热闹的人流作掩护,实施各种打斗,观赏取乐的情形,在此不再赘述。

(三)

元宵节的重头戏是猜灯谜,它的寓意,不同于平常猜测的普通谜语,更加专注情感,更能触景生情,更容易驱使人们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感悟。名著《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巧妙运用元宵节说事的成功例范,书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更是连篇累牍地用浓重的笔墨,前后对比的手法,描写了贾府两次过元宵节的不同景况。

第一次是从18回元春封德妃回家省亲开始的。作者借元妃省亲的视角写道“大观园内张灯结彩,下人和主子一起娱乐,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猜谜,看烟花”,尽显了大观园内过元宵节的盛况。“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灯,点得如银光雪浪,……火树银花,每株悬灯数盏,粘于枝上,诸灯上下争辉,直系玻璃世界 ,珠宝乾坤”这些描述,表面看来灯红酒绿,非常繁荣,但它只是为日后贾府的衰败作铺垫。

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纲,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也就是作者描写贾元春省亲回宫与众人猜灯谜的情节。从本回题目看就预设不详的提示,所谓“悲谶语”,就是指所制灯谜,其谜底都可以验证日后悲惨没落的下场。例如,贾元春的灯谜,谜底是爆竹。表明无论力多大,声多响,终究都要化为灰烬。元春被折磨一年后,暴病而亡的最终结局,得到了验证。再如,迎春谜底为“算盘”谜语,验证了她“出嫁不久,就被丈夫孙绍祖虐待而死的结局。探春谜底为风筝的谜语,验证了她存于未世,远嫁他乡的结局。还如惜春谜底为佛前海灯的谜语,验证了她为逃避内部倾轧,萌生弃世念头,保全自己而入栊翠庵为尼的结局。

爆竹,一响而散,算盘,握打乱如麻,风筝,飘飘浮荡,海灯,清静而孤独,这四个灯谜的对应之物,都预示着元、迎、探、惜春”命运的不祥之兆。同时,通过这“四钗”所预示的命运,也透视出贾府显赫之后的败落,眼前的欢乐将是日后悲哀的到来。

 第二次,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作者描写了贾元春省亲后第二年,贾府过元宵节的景况。此时,虽然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眼,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但此时贾府已经人心焕散,勾心斗角,没有凝聚力了。贾母威信锐减,一切围着贾母转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例如,她开设元宵夜宴时,贾府来人寥寥无几,贾敬不合群,没请他,贾赦只领了贾母的赐物,告辞而去。余者贾母也曾差人去请族中男女,但大家不领贾母的情,以种种理由,不参加夜宴。书中写道:“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僧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因此族众虽多,女客来者只不过贾菌之母娄氏,男子只来了四个。这种尴尬场面,不能不说是开始显露贾府衰败的景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