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中写过军中许多有趣的轶事,诸如:钢枪、司号员、理发员、卫生员、司把手、猪倌、病号饭、像章、书信、老乡、军歌、军棉袄、种菜、紧急集合、野营拉练、露天电影、稻田阅兵等等。唯独没写过装有大米的“米袋子”。
前几天偶然读到良工博友《军中储粮袋》的配图博文,使我也想起了曾经拥有的米袋,便萌生了写就本文的念头。
良工博文中的储粮袋,有图示,有规格,而我的米袋在当年却没留意具体长度、宽度,至今只记得上级规定装四斤大米,装进大米后,袋的直径大约十厘米,长约一米左右,用棉布料制成,染草绿色,便于伪装。
装有大米的米袋,跟武器装备一样,也是连队战士的战备物资之一。没有武器就不能杀敌立功,没有大米,掌握武器的战士就无法生存,武器也就置于无用武之地。因此,当年我们把米袋置于武器同样重要的位置。
我部地处福建前线,在六十年代初,两岸局势紧张,部队天天处于紧急战备状态。在驻地,战士都配有米袋,晚上睡觉前,人人都要将枪支、子弹袋、手榴弹、米袋、衣服、鞋子等按着装顺序放置在床前,一旦有情况需要行动,米袋就随同其他物资一起带走。
连队百余人,大米需要量大,野战(野营)条件下,尤其在无即食食品的六十年代,炊事班不可能解决全连的用米问题,需要全连战士分别携带,共同分担,以应付暂时之需。
在野炊作业时,根据炊事班需要,连队统一安排使用各班随带的大米,逐班轮换。炊事班用随带的菜品(以干菜、粉丝为主),或就地采买,解决吃菜问题。若各班分灶野炊,则用自带的大米,选坎挖坑,架上战备盆,拾柴煮饭,炊事班仅提供一些用菜。吃一顿野炊,仅限半小时左右。
米袋的携带有两种方法:一是一级装备轻装(不背背包),连接米袋两头扎成圈,左肩右协套在身上,以不影响其他装备使用为宜;二是二级装备(背背包)米袋通常绑挂在背包上,将袋里的大米平均绑在背包两侧,与背包成一体固定好,这样就便于背、放背包。
米袋,这个看似不屑一顾的装备,却有着严格的移交程序,老兵退伍时,要将米袋随同自己保管的枪支弹药一起移交给新兵,自己离队时,也同样要将米袋转交给新来的战友。所以,米袋传承着一代又一代战士的美好记忆,对它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记得一九六二年为应付战事,我们离开营房,推到沿海一线,进驻民房,夜间,我的米袋曾遭到老鼠的啃咬,大米散落一地,我没有申请更换米袋,借来房东的针线,亲手将袋补好重新使用,此举还得到连首长的表扬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