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点探望养老院“叔姐”的感受

(2015-01-02 21:01:42)
标签:

老年人

叔姐

养老院

探望感受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元旦这天,我和妻子没有进城游玩,决定到闵行区颛桥镇大华养老院,探望一位入院一个多月的老人,她是我妻子的叔伯姐姐(我们叫她叔姐),现年八十六岁。妻子常对我们讲,她虽然不是同胞姐姐,但不亚于自己的亲姐姐。当年,妻子年幼,姐姐还不满十岁,姐妹俩就失去了双亲,这位叔伯大姐对她们的处境没有视而不见,及时伸出援手,将我姐妹俩当作自己的姐妹,给予了无私地接济和帮助,坚持数年,毫无怨言,直到姐妹俩摆脱困境。这份救人之恩,妻子永不忘记,年复一年,彼此都已步入老年,但妻子经常到叔姐家登门拜访,看望这位好心的老人。如今她入住养老院,妻子发扬传统做法,前去探望这位远离家乡的老人。

叔姐与那些无奈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不同,她是在顾及晚辈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住养老院的,她生有三女一男,独子的孝顺在宅上出了名的,对母亲特别好,媳妇及孙辈们对老人也非常关心,叔姐在家称心如意,坐享清福,但看见晚辈们在常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心中实在过意不去,因此主动提出住养老院,尽管家人再三劝阻,但在老人执意要求下,最后还是住进了养老院。

伴随家人生活了八十五年的叔姐,突然离开温暖的家庭,不能与朝夕相处的家人相伴,来到几乎脱胎换骨似的环境中,她如同远离父母的游子,思家情结一时难以摆脱。白天,她经常坐在大堂里,既看别人家人的到来,又盼自己家人来到。今天上午,见到有两人进入院中,虽看大不清楚,但心里在想,是否有人来看她了。当我俩走进大堂用乡音亲切地叫她一声叔姐时,如愿以偿的叔姐激动的性情难以言表,立即把我俩带到她在四楼的房间,不待我们嘘寒问暖,就与我们攀谈起来,口口声声赞扬了她在该院得到的像家一样的照顾,以及与同住四个老姐妹和睦相处的情景,更多地与我俩聊起了数十年前在家的往事,聊得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欢乐,一股怀旧与思家的心情即刻涌上了彼此的心头。叔姐对我俩说,虽说在养老院日子过得很好,但八十多年的家庭生活意识根深蒂固,无法忘记,总要想到它,对于叔姐的思家心情我们在给予理解的同时,也给她做了不少安定的工作,随着家人的常来看看,相信她定会慢慢适应的。

在该院短暂停留的时间里,我俩见到了在院的老人们都生活得很好,尤其像叔姐一样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院方天天会带他们下楼到场地上锻炼身体,做适合他们体质的老年操,晒太阳,每周二、三次有志愿者教他们唱老人常听爱听的歌曲,还给他们宣传老年养生事项,房间里都有液晶电视,有人给他们洗衣服、洗澡,还会抽时间陪他们聊聊天,生活安排得周到合理。见到老人幸福地生活在养老院,使我俩想起自己的将来,也该跟他们一样,在养老院度过晚年,这不是晚辈的不孝与排斥,而是老年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给老年人创造了安享晚年的条件,我们老了,又何乐不为呢?这也许是我俩今天在养老院得到的一点感召吧!

然而,现在有些人对老人住养老院看法存在偏见。有的人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无论如何不愿进养老院,至死归根家中;有的人认为凡住养老院的老人,家人对他的口卑不会太好,或者家人对老人不好,致使老人被逼无奈离家;还有人认为,老人住养老院,是晚辈的最好解脱,卸包袱,极大地减轻家人的负担,可以一推了之。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要不要住养老院,还应本着实事求事的精神,从家庭、老人、晚辈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老人意愿,权衡利弊,由家人和谐协商解决,使老人居家安心,离家高兴,让家人放心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