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后汉演义谚语俗语汇总用语背景及用意 |
分类: 两汉两晋南北朝博文 |
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在所著《后汉演义》中,从渲染2000多年前大汉王朝历史演变情节和反映特定历史环境、历史人物的角度,通过不同人物对象的描述,恰当而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语和通俗语,有的是曾在民间惯用的俗语,有的是在书中常用的历史典故,有的是传承于世的不同传说,这些语言句子,语皆有本,可以追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已将其收集摘录在一起,以探索作者的引用之意。现就通俗语的内容、出处、引用意义等略表如下:
引用语句 |
出处 |
叙述者 |
引 |
回/页 |
|||
古人有言:“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
1 / 2 |
作者 |
作者开篇追溯道,外戚宦官得以更迭擅权、朝中宦官得以横行,其祸胎在于实启宫闱,祸自后宫。即“~”,意为智慧的丈夫可为城,智慧的妇人可坏城,这是万世不变的至理名言。 |
俗语说得好: 月里嫦娥爱少年 |
3 / 19 |
作者 |
黠婢原碧,楚楚动人,眉目轻佻,常向王莽殷勤献媚,引得莽欲火上炎,瞒着妻王氏,时常与她演出秘戏,儿子王临服侍病重母亲王氏,与原碧相见,她又卖弄风骚,勾动已有刘歆之女为妻的王临,王临觉得原碧比妻更艳,便移篙近舵,兜搭成欢。王临年少体壮,鱼欢之情与父亲大不相同,原碧很是快意。作者将原碧“不求老”的心情比作“~”,此言甚是贴切。 |
古人有言:“外宁必有内忧。” |
3 / 20 |
作者 |
王莽篡汉位后,凶恶多端,先挑外衅,内忧四起,东反西乱,来杀逆莽。作者总结其为:“~”。即一个国家如果外部安定了,那么,朝廷内部就要出问题。 |
俗语说得好:“宁作太平犬,毋为乱世人。” |
11 / 74 |
作者 |
赤眉将帅奉刘盆子为主,但视同傀儡,建武元年,盆子赴赤眉酒会,大众在殿中君臣不分,暄呼无礼,大掠酒肉,闹作一堆,拳械并起,刘盆子吓得躲入后廷不敢出头,就连掖庭百余宫女,也镇日幽居,无从得食,刘盆子只得使黄门觅得粮米接济,不断绝粮,做了宫中饿鬼。作者把宫女的处境称作为:“~”,并解释道,照这些宫女的处境看来,此话一点不假,宁愿在太平中求生,谁都不愿度过这种乱世人生。 |
俗语有言:“贵易交,富易妻”。 |
11 / 77 |
刘秀 |
光武帝刘秀大妹妹刘黄寡居,看中大司徒宋弘,刘秀探知妹妹之意,欲劝说刘弘易妻娶孀,对弘说道:俗语有言,“~”。意思是,地位高了换朋友,财富多了换妻子,这种人之常情的事情,你是否知道。宋弘守正不阿,当即正色回答刘秀道:“臣闻贫戝交,不可忘,糟糠于,不下堂!”刘秀就此打住作罢,一场婚议,从此打消。 |
俗语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19 / 127 |
作者 |
蜀军堵塞水陆自居津乡江关,征南大将岑彭军率兵屡攻不得奏功。刘秀遣大司马吴汉率三将会同岑彭发兵从水陆再攻江关,吴汉谓岑彭水军无用而应减之,岑彭则认为蜀军方盛,靠水战方可取胜,两者相争不下。刘秀支持岑彭,岑越加感奋,当下号令军中,募攻浮桥,偏将军鲁奇,应募前驱,鼓棹直上,顺风势向前,直攻浮桥,与蜀军拼死战斗,驰入江关,首战告捷。作者用俗语“~”来说明在重金募赏之下,必然会有像鲁奇将军那样的人,勇于站出来为国效力。 |
“古人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
19 / 132 |
李业 |
汉南征大将岑彭被蜀将公孙述刺死,刘秀令大司马吴汉、威武将军刘尚往攻蜀军,蜀军屡出,随由汉军屡击,八战八克,蜀军逼退成都。公孙述欲征李业为博士,业见汉邦强盛难克同,危而入不得,称疾不起,公孙述使人持药相迫,李业情愿服毒自杀了。作者借用李业之口,说出“~”,意为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动乱的地方不可以居住,古人之言不可违。
|
俗语说得好: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30 / 204 |
作者 |
汉章帝刘烜之窦皇后无子,宋大贵人之子刘庆在马太后的竭力主张下立为太子,窦皇后暗怀妒忌,马太后崩逝,窦皇后得宠生奸,外令兄弟窦宪窦笃,内令女侍阉竖等,刺探宋贵人动静,企图谋害宋氏母子,另立梁贵人之子刘肇。最后,窦皇后不择手段,废了刘庆太子位,立刘肇为皇太子。作者将窦皇后将宋大贵人母子的处境说成“~”,意为来自窦皇后的暗算,宋贵人是防不胜防的。 |
章帝叹道: “古谚有言: ‘筑室道谋,三年不成’ |
31 / 213 |
汉 章 帝 |
汉章帝想命令博士曹褒负责修订礼乐工作,班固则主张召集京城所有的儒生共同研究制定礼乐。汉章帝认为让儒生来做就等于“~”,就坚持让曹褒完成,经审阅,共采纳150篇。意为做事自己没有主见,缺乏计划性,一会听这个,一会听那个,终究一事无成。 |
古人有言:“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
33 / 226 |
226 韩棱 |
永元三年十月,汉和帝刘肇出幸长安,宣召舅舅窦宪至行宫相会,窦宪奉命谒见,尚书以下,十里外迎接,且拟向宪跪伏,齐称万岁。唯独尚书韩棱正色道:古人有言:“~”,窦大将军虽功勋赫耀,究竟是个人臣,如何得呼为万岁。大从闻言,倒也知惭,因即罢议。意为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要低声下气,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交往,不要高傲怠慢。 |
谚曰: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
38 /262 |
虞羽 |
邓隲欲放弃函谷关西之凉州,郎中虞羽认为不可,便托光禄勋李修入朝建议道,谚曰: “~”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患者,以凉州在后故也。意为,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今关西人好武,外敌不敢入侵,凉州必须保全,不能轻以放弃。 |
尝闻语曰: “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
44 / 304 |
李固 |
汉顺帝刘保征求隐士,敦聘攀英不从,又征处士杨厚、黄琼,黄琼未便违慢,与杨厚前往,至缘分氏县,称疾不进,在诏命敦迫下,再行就道。李固雅慕琼名,途中贻书劝黄琼道,尝闻语曰:“~”,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意为高峻的东西容易被折损,洁白的东西容易被玷污,好象“阳春白雪”那样的曲子,因太难懂,虽大雅却无法感动很多人;又好象一个人盛名烛世,虽高洁而于国于民无益。也就是说,做人要低调,不要追求虚名。 |
语有之: “善善从长,恶恶从短, |
45 / 315 |
作者 |
这是作者在本书第45回概述中,对大将军梁商对待从事中郎李固问题所说的两句话。即,语有之:“~”,意为,对待李固,要吸取他的长处,对他所做的坏事和过失,不要十分去苛责。何况,你梁商与李固无非都有长处呢! |
古人所谓观过知仁,便是为此。 |
47 / 323 |
刘祐 |
胶东相吴祐为政仁爱简易,以身作则,赢得美名,啬夫孙性背着吴祐,私自收取百姓五百钱,到集市上为父亲购买衣服,父亲接了衣服发怒说:“有这样好的相,你怎能忍心欺骗他?”督促他去伏法认罪。孙性既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衙门自首。吴祐把左右的人支开,问他为什么,孙性如实说出了父亲的话。吴祐说:“你因父亲的缘故,受了不好的名声,可以原谅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便”打发孙性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买的衣服送还他。意为,从孙性认识过错中,已经看到了他很好的为人。 |
但古人有言:‘嫉恶如鹰鹯 |
52 / 361 |
王奂 |
顽民陈元不孝,被母告发,蒲长亭仇香,亲至陈元家,反复晓谕,以德化民,使其不禁感泣,立誓悔过,终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香贤名,召为主薄,且对仇香道:“君在蒲亭,使陈元不罚而化,政绩可嘉,但古人有言“~”君得毋尚少此志。意思是说,你仇香虽然教育感化陈元,值得称赞,但也要记住,憎恨坏人坏事应像憎恨凶残人一样。以此提醒仇香,对陈元这样的人,还得注意观察与教育。 |
俗语说得好: “和气致祥,垂气致戾。 |
54 / 380 |
作者 |
汉灵帝即位,朝廷内乱,闻喜侯窦武高阳侯陈蕃设计诛奸,陈武请诛曹节等腐竖之人,窦太后犹豫未忍,陈蕃不暇久待,上疏太后,望太后如言急行,可太后仍然搁起不办。作者对此内乱评语道:“~”。意为: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对于内乱端倪,为了朝廷安宁,应该作出果断处置。 |
周诗有言:人之云亡,帮国殄瘁。 |
56 / 394 |
郭泰 |
汉灵帝刘宏之际,党锢祸起,宦官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闭门讲学,有弟子数千,建宁二年,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还囚禁六七百人,郭泰在家乡以平素心,和光同尘,不为危言激论触怒当朝,得以免于党祸。但当他知道许多名士君子正人,枉死甚众,不由得悲从中来,私自挥泪道:周诗有言:“~”。今汉室亦蹈此辙,灭亡恐不远了。意为,那些贤人都陷害死亡了,国家将很快面临危亡了。 |
古人有言:女子善怀, |
57 / 397 |
作者 |
汉灵帝昏庸如痴呆,宦官曹节和王甫揽权,窦太后之父窦武欲剪除宦官,可窦太后迟疑不决,事泄后,曹节劫持排挤窦太后徙居南宫,频年抑郁,饮恨不休,嗣闻生母复流死日南,连尸骸都不得归葬,益觉得哀思百结,无限酸辛。作者插叙道:古人有言:“~”。意为,子女遇到悲伤之事,总是多忧思,多思念的,更何况窦太后始荣终悴,不堪回首,怎能不恹恹成疾,促丧天年? |
古人说得好,天视由民,天听由民。 |
57 / 402 |
作者 |
嘉平五年(公元176年)上书灵帝为被禁锢的党人呜冤叫屈,要求朝廷予以平反。灵帝大怒,下令收监,加上锁链,送到槐里狱中,拷打致死。灵帝还说应该处死。作者插叙道:古人说得好,“~”意为,灵帝错中加错,冤上添冤的行为,上天会看到听到。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 |
“谚云: “掩目捕雀,是讥人自欺!” |
65 / 452 |
陈琳 |
遮盖住眼捕捉麻崔,比喻以不可行的方法自己欺骗自己。“~”是主薄陈琳规劝大将军何进时引用的一个比喻。意思是说,你何进仗着皇威,兵权在握,要诛杀宦官,容易得很,应当机立断方能成功,但如果优柔寡断,不兴师动众,还想借助外臣,非但不会成功,反而要生乱,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
俗语谓“。欲要好,大做小” |
65 / 453 |
作者 |
袁绍私行设法,诈托何进之命,致书郡州,拘捕宫朝中官亲属,归案定罪。宦官张让得此消息,遂至惊慌,急不暇择,跑回私第,一见儿媳何氏,便匍匐地下,向她叩头流涕道:“老臣有罪,当与新妇俱返故乡,但自念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但愿再见太后,然后退就沟壑,死也瞑目了。”作者用“~”,把公公降低身份,向儿媳叩头陪罪的举动刻画得活灵活现。意为,要想相处得融洽或更好地处理问题,就应该降低自己的身份。 |
谚云: “色上有刀。 |
75 / 530 |
作者 |
“~”这句谚语,是作者本回末,针对袁绍袁术、董卓、曹操在处理妇人女色问题的不同结果而说的。意为,好色对男人来说,好像头上顶着一把刀,是很危险的,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掉到自己头上。此语警告人们对女色要保持距离和警惕,切勿沉伦于色。 |
俗语说得好: “知子莫若父。 |
81 / 574 |
作者 |
曹操得知儿子曹丕看中袁绍次子袁熙之妻甄氏,他从中探明儿子欲娶甄氏为妻的心思,虽然自己见甄氏花貎雪肤,也不所动,但他还是顾及儿子,一翻赞美之言,句句说到曹丕心砍上,并嘱曹丕留下甄氏居住。曹操使人作伐(作媒),将袁熙妻甄氏娶作曹丕之妻,让袁熙当了死乌龟。作者运用“~”,说明“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这里是指父亲曹操更了解儿子曹丕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