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国宝在后梁后唐传承以后失传传承过程 |
分类: 史记、家春秋、五代史 |
(一)由后梁主朱全忠(朱温)执掌
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八月,时任唐梁王的朱全忠,令养子朱龙恭及部将氏叔琮、蒋玄晖等人杀死唐昭帝李晔于洛阳,改立其第九子辉王李柷(祚)为昭宣帝,这个傀儡皇帝才苟延一年,迫于朱全忠的逼禅,于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遣御史大夫薛贻矩到汴梁,传述昭宣帝禅位诏旨,贻矩北面拜舞,实行称臣,返回唐都洛阳,请帝禅位。昭宣帝无可奈何,只得遣宰相张文尉、杨涉及薛贻矩、苏循、张策、赵光逢等一班大臣,奉玉册传国宝,驰往汴梁。由张文尉宣读玉册,递呈皇帝宝绶,朱全忠接受,俨然升座,百官称贺。至此唐亡,传国玉玺落入后梁主朱全忠贼手。见《五代史演义》第三回,《旧五代史之梁书三太祖纪三》
(二)由郢王朱友珪执掌
梁主朱全忠(朱温)年逾花甲,连年抱病,时发不止,他恐一病不起,召养子博王朱友文之妻王氏,应允将帝位传于友文,将传国宝付与王氏,传到了朱友文之手。
此事偏被梁主朱温第三子郢王朱友珪之妻张氏暗中发觉,她含酸吃醋,很是不平,哭泣着对丈夫朱友珪道:“官家已将传国宝付与王氏,怀往东都,俟彼夫妇得志,我等统要死了。”友珪听了妻子张氏之言,大怒,便勾结左龙虎军统军韩勍,亲弑君父,并密不发丧,还发伪诏给弟弟朱友贞,诬陷朱友文弑父,朱友贞不知有诈,下手杀死了博王朱友文,帮朱友珪夺得传国宝,接着宣布伪诏,托称君父遗制而自立。传国玉玺落入郢王朱友珪之手。见《五代史演义》第八回,(旧五代史之梁书十未帝纪下)
(三)由后梁末帝朱友贞执掌
郢王朱友贞得知事件真相,知晓自己上了朱友珪的当,误杀了弟弟朱友文,使朱友珪弑君杀弟,篡位自立。便与梁主朱温附马都尉赵岩、梁天雄节度使杨师厚,举兵讨伐朱友珪。以梁主朱温的龙虎统军袁象先、遣都虞侯朱汉宾作内应,攻取洛阳,将朱友珪、妻张氏一并诛杀。先由袁象先从朱友珪手中夺得传国宝,再派赵岩持诣送往汴梁。郢王朱友贞即位东都汴梁,史称后梁末帝。此时,传国玉玺由末帝朱友贞执掌。见《五代史演义》第八回,
《旧五代史》梁书十——未帝纪下也有相同记载:郢王朱友贞“乃遣人告赵岩、袁象先、傅晖、硃圭等。十七日,象先引禁军千人突入宫城,遂诛友珪。事定,象先遣赵岩赍传国宝至东京,请帝即位于洛阳。”这也说明,此时的传国玉玺仍由末帝贞执掌。
(四)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执掌
关于李存勖取得传国宝的说法,书中表述比较复杂。真真假假,混淆不清,需要加以认真鉴别,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说法之一:李存勖在即位前已经取得传国宝。
《五代史演义》第13回写道:梁晋交争,晋王李存勖出次魏州,得了一个传国宝,系是僧人传真献入,谓由唐京丧乱时所得,秘藏已四十年。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显然不正确,也不合常理,此时,李存勖所得取的,不是史上代代传承的传国宝,而是一种误传。这是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侍院的僧人,能在四十年前得到世人瞩目、倍受保护的传国宝。从时间上看,要把传国宝从唐末(唐僖宗李俨广明元年)起,历经唐昭宗李晔、唐昭宣帝李柷,一直秘藏到后梁主朱温,前后秘藏四十年再献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其真伪值得怀疑。况且,当年李存勖还是晋王,尚未称帝。
说法之二:李存勖在即位时才取得传国宝。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继后唐帝位,同年,唐军逼近梁都开封,梁末帝朱友贞欲逃洛阳未果,走投无路间,就问计于宰相郑珏,珏答道:“为缓兵计,愿请将陛下传国宝,赍送唐营,徐待外援。”梁主(朱友贞)道:朕本不惜此宝,但如你所言,送了传国宝之后,真能达到缓兵待援目的吗?郑珏道,恐怕不能,梁主日夜哭泣,不知所措,就想到卧寝间检取传国宝,但已不知何时失去了,想来已被从臣窃出,献往唐军了。见《唐史演义》第15回
新唐书卷三——梁本纪第三同样记载道:龙德元年(公元920年)冬十月甲戍,宣义军节度使王彥章及唐人战于中都,败绩,死之。唐人取曹州。盗窃传国宝奔于唐。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戍寅,皇帝崩,梁亡。”
以上两处记载表明,此时,传国宝已被梁主朱友贞的从臣偷盗,送给了后唐庄宗帝李存勖。
(五)后唐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执掌
李存勖在洛阳,亲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发动兵变,杀人放火,带领叛乱士兵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从中渔翁得利,趁势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零星尸骨,葬于雍陵,取得了传国宝,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李亶)。
明宗帝李嗣源死,其第三子李从厚继位,传国宝归后唐闵皇帝李从厚执掌。
李从厚即位后,重用亲信,对璐王李从珂(李嗣源养子)颇存猜忌,两人经常发生摩擦,后来,李从珂起兵反抗,双方发生战争,李从厚节节败退,最终被李从珂部下杀害。李从珂称帝,史称后唐末帝,至此,传国宝归李从珂执掌。
公元936年,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唐主李林珂公开决裂,靠着契丹的援助,石敬瑭大败后唐军,攻入洛阳城,李从珂奉着曹太后,并挈皇后刘氏,及次子雍王李重美,都指挥使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积薪自焚。刘皇后回顾宫室,语从珂道:“我等将葬身火窟,还留宫室何用?不如一同毁去,免入敌手!”于是,就在玄武楼下,纵起火来,一道烟焰,直冲霄汉,霎间火烈楼崩,所有在楼诸人俱死火海。见(五代史演义)第29回
另有资料称: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六)关于传国宝至此失传一事的记述
石敬瑭即后晋帝位,因传国宝不知下落,他便另制了皇帝玉玺,行诣下诏。公元942年,石敬瑭忧郁成病,不久死去。其养子石重贵继晋出帝之位,此玉玺传给了石重贵。
公元946年,辽军再次南侵,出帝石重贵命贪残无比的杜威为元帅出兵抗辽,杜威却率军降辽,并引辽军进入晋都开封,石重贵及家属被虏。从子延煦、延宝,奉表入帐,并向辽主耶律德光呈上传国宝,辽主在接受传国宝时,似乎有所察觉,他反复摩挲,问延煦道:“这印可真吗?”延煦回答是真,辽主沉吟道:“恐怕未必!”。便手书一封给石重贵,写道:“……所献传国宝,未必是真,汝既诚心归降,速将真印送来!”重贵看了此书,不免焦急起来,便自言自语道:“我家只有此宝,奈何说是假的!”忽又猛然醒悟道:“不错,不错”,他又想起了此宝的真实来历。于是自书将实情告诉了辽主。重贵写道:先帝(指后晋祖石敬瑭)入洛京时,伪主李从珂自焚,传国旧宝(指真的传国玉玺)不知所在,想必与之俱烬。先帝受命,旋制此宝(指自制的假传国宝),臣僚备知此事(指大家都知道这件事)。臣到今日,何敢藏宝勿献!谨此状闻。辽主闻知事情的来龙去胧,也就不再诘责重贵而奉迎之。见《五代史演义》第36回。石重贵的这段自书,清楚说明,自从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起,也就是后唐灭亡时,传国宝就失传了。
《新五代史》晋书十一 ——少帝纪五载道:“皇子延煦、延宝自帐中回,得敌诏慰抚,帝(石重贵)表谢之。时契丹主(辽主)以所送传国宝制造非工,与载籍所述者异,使人来问。帝进状曰:‘顷以伪主从珂于洛京大内自焚之后,其真传国宝不知所在,必是当时焚之。先帝受命,旋制此宝,在位臣僚,备知其事。臣至今日,敢有隐藏云。”这段记载同样也证实后唐灭亡起,传国宝已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