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姜子牙刘帮张良刘备徐庶孔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诗词歌赋戏剧 |
分类: 两汉两晋南北朝博文 |
张良,字子房,我国古代十大军师之一。他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古今中外闻名遐迩,但也世代流芳,千古传颂。数千年来,对张良仗义任侠,目光高远,运筹帷幄,善谋大计,辅佐刘帮攻取南阳,智取尧关,鸿门解难,还军霸上,劝立韩信齐王,明修栈暗,道渡陈仓,合围项羽于垓下等兴汉打天下的事迹,帝王文人曾以不同方式大加赞颂,使人们对一朝军师张良仰慕久远,钦佩至致。
军师鼻祖慧识赞张良
史上,人们常把姜子牙和张良并称在一起,称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其实,千年武圣、军师鼻祖、慧眼识珠的姜子牙是物色张良的伯乐,他最早赏识赞扬张良。《史记》记载张良“圮桥三进履”的真实故事,就是姜子牙通过对张良三次考验,发现他是个“孺子可教”的可塑之材之后,送给他了一本《太公兵法》。张良获赠此书,视如珍宝,日旦熟读,潜心研究,认真领悟《太公兵法》,成为姜子牙赏识的一名兵家高徒,后来,他辅佐刘帮的诸多谋略都源自《太公兵法》。《前汉演义》在描写张良“圮桥进履”典故时写道:“嗣是勤读不辍,把太公兵法三卷,念得烂熟。古谚有云,熟能生巧,张良既熟读此书,自然心领神会,温故生新,此后的兴汉谋划,全靠这太公兵法,融化出来”。(第四回)
史家纪实赞张良
司马迁所著纪事体通史《史记》,不仅记载着张良的世家,而且最早较详细记载着张良的真实事迹。他在卷八——高祖本纪,以及卷九、十、十一、十二中,多次重复赞赏了张良智谋过人、屡出计谋,屡建奇功的历史贡献。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将上述各卷有关张良的事迹浓缩集中到一起,阅读本卷便可完整地了解张良拜师姜子牙,跟随刘帮策划筹算,足智多谋,决胜千里的生动事例。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末尾写批语赞道:“留侯所遇到的老翁(姜子牙)赠书,也可以算是一怪了!汉高祖(刘帮)好几次遭到困难绝境,而留侯常常献计奏功,这岂可说不是天意吗?”因此,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对“留侯世家”的记载与铺陈,是对张良最好的赞颂,它给后人留下了追溯历史人物——张良的重要历史依据。此后,所有事关张良事迹的演义、戏剧、故事、诗歌、文章等作品,都是根据《史记》记载的原形创作出来的。
帝王比照赞张良
军师是历代帝王将相的谋划者,它是否称职、尽责,决定着所辅之主的成败。因此,为君王者都扮演着伯乐的角色,以与张良相比照的眼光,力求发现与重用张良那样的军师。
最典型的是汉高祖刘帮赞赏张良。张良路过下邳,巧与刘帮相遇,乘便求见,沛公(刘帮)与语一切兵机,张良应对如流,大得沛公赏识,授为厩将。但奇怪的是,张良所言,无人称赏,唯独沛公一一体会,语语投机。由于刘帮如同伯乐,目光锐利,赏识张良,使张良非常感动,叹息道:“沛公智识,定由天授,否则我所进说,统是太公兵法,别人不晓,为何沛公独能神悟呢?”于是,张良随着沛公,不复他去。刘帮又是张良的直接受用者,对张良在兴汉中的作用,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在刘帮心目中,自己虽为君主,但都不如张良、韩信、萧和,由衷地连呼了“三个不如”。他在谈论得天下的原因时,把张良置于“三杰”之首,盛赞子房功不可没,最先自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刘备、关羽、徐庶、襄阳名士司马徽也赞赏张良。他们针对孔明自比管仲、乐毅一事,有过一段精彩对白。徐庶因曹操诈骗,急需离别刘备赴曹营救老母,临别前向刘备举荐孔明,并说道:“此人不可屈指,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姜子牙)、汉得张良也。”意思是说,孔明可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孔明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云长曰:“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过大?”意谓孔明不及他们,自己比得过高了。司马徽笑道:“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接着问道:“那二人?”徽答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意谓孔明是个难得的人才,你刘备真能得到孔明,好比得到姜子牙和张良,就能使往后的兴复汉事如虎添翼,无往而不胜。见《三国演义》第36、37回
曹操对张良也特别敬重,自充伯乐,以子房(张良)比荀彧,以自己比刘帮。在濮阳,荀彧见袁绍才疏志鄙,料不能成大业,就转投曹操,操迎入与语,见荀彧应答如流,一派王佐才相,不禁大喜道:“君真可为我子房哩!”居然以高祖自居。见《后汉演义》第68回,《三国演义》第36回
此外,刘渊汉大将军石勒的主谋张宾,阔达有大志,也常把自己比为张子房。《两晋演义》上册第21回
名著神话赞张良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也将张良“圮桥三进履”的故事,作为东海龙王教育孙悟空的素材写入其中。悟空不分皂白,不听师父劝阻,打死了六个剪径毛贼,受到了师父的一顿指责,听不得半句坏话的悟空,按奈不住心头怒火,愤然离师父而去。他先到东洋大海水晶宫,将此事告诉了老龙王,龙王一听,觉得悟空对待师父唐僧的态度有问题,便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做悟空的思想工作。书中写道:“悟空见水晶宫墙上有一幅画,问龙王这是什么画?龙王说,这画叫‘圮桥三进履’。悟空又问,什么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姜子牙),此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来取。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受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来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悔,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觉得龙王之言有理,自己做得不对,应该像张良那样听取教悔,不可只图自在。于是,他便急耸身,出离海藏,驾起筋斗云,别了龙王,马上返回了唐僧身边,随师父西天取经去了。见《西游记》第14回
文人写诗张赞良
张良的事迹也是古代文人创作歌颂张良的素材。东晋、南北朝、唐、宋、清代,都有诗人、文学家、教育家乃至评论家、哲学家赋诗撰文盛赞张良,写作者有数十位之多。如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王安石;东晋学者郑鲜子;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北朝隋之诗人卢思道;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温庭筠,唐末文学家徐寅;北宋哲学家邵雍;南宋诗人李弥逊、葛庆龙、刘克庄,教育家陈普;还有清代文人邵弘杰等等。其中,李白一人就写有四篇在不同背景下赞颂张良的诗歌。
在众多赞扬张良的诗词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卢思道的“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温庭筠的“留侯功业何容易,一卷兵书作帝师”;李白的“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杜甫的“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陈孚的“子房王佐才,其风凜冰雪”:崔泰之的“积德韦丞相,神通张子房”;谢灵运的“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李商隐的“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费冠卿的“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等。这些诗句,或赞其大志,或赞其大略,或赞其伟绩,或赞其风范,或为其惋惜与追思,他们都表达了自己对张良的仰慕之情。
此外,电影《鸿门传奇》,演员张涵予把军师张良这个神人般的角色演释得淋漓尽致,再现了张良当年的风彩英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