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初读《两晋演义》方法感
《两晋演义》为《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之一,本书以章回体结构,通俗易懂的文章,画龙点睛的点评,再现了晋代兴衰历程。共有一百回,起自司马炎开晋,终至刘裕灭晋,先后有16帝在位,历经156年。
《两晋演义》的主线是演义晋史,其次才是演义与两晋各代相对应、相联系的五胡十六国史。本演义分上下两集,上集主要讲晋王朝宗室司马氏内部的权力争斗以及各代皇帝间的更替,下集主要讲晋王朝与十六国以及十六国胡人间的战乱。我在读《两晋演义》时,为了使这条主线更加清晰,先后设置了两张对照表:
(一)根据晋朝为司马氏世袭时代的特点,特意采用类似宗族家谱的形式,设置了《两晋王朝司马懿传世名册表》,随着阅读演义的进程,逐步将书中的司马懿宗族传人填入表中,最后填到晋朝末代皇帝。
(二)根据两晋与十六国同时并存,且战事交织不断的特点,特意采用年份对应的形式,设置了《两晋皇帝与十六国主在位起止年份匹配表》,随着阅读进展,也将书中提到的皇帝(国主)在位年份逐步填入表中,直至晋亡。
这两张表时间跨度涵盖整个晋朝,有了这两张表,就便于自己核对人物关系、理清事件瓜葛、明晰问题症结,也方便自己在初读全书之后,温故知新,继续查对有关情况,加深理解。
《两晋演义》的基础源于晋史,作者蔡东藩四十七岁时写就了1500多年前两晋一百五十六年间的演义,其依据是唐臣房乔等采集的晋朝十八家之作所著的《晋书》一百三十卷,以及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一书。《两晋演义》与《晋书》等史书的事件背景和历史事实都比较一致,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将演义与史书原著对照起来判读,情况就比较清楚,容易判断正误,对理解问题有好处。
《两晋演义》实际上是描写两晋的演变史,虽然是白话文,但绝大多数内容仍然是文言文性质,不仅情节繁杂,难以理清,而且古文累牍,非常难懂。所以,对于我这样的初读者来说,必须脚踏实地读,不求速度,不浅读书,而是慢慢深入,有所理解,有所收获。
(一)我利用页面空间,在值得标明的位置,将有关问题注释出来,如作者在不同章回提到的同一事件与问题,标出其不同章回所在的页码段落,又如,对类似晋武帝司马曜(司马昌明)同一皇帝、国主,分别使用的原名、小名或更名,标明其为同一人。还如,若书中涉及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时,可以采取书面互动形式,将其详细地标注在书页上。
(二)我坚持做读书笔记,在电脑上新建了读书文件夹,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经典故事、典型人物、有关数据、本人灵感引发的体会心得等,像写日记一样,集中写在读书文件夹中,进而,列出若干专题,逐步充实,整理出有用的资料。
(三)我学着写读书博文。读书是学习,写博文也是学习。我在读书写笔记的同时,注意发现书中的可卷可点之处,进一步作些深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写博文加以发表,作为自己阅读的成果。我所写的有关两晋王朝的六篇博文都是在阅读品味之后完成的。我认为,读书有没有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还要看有没有读书成果,也就是要做读书的有心人,带着自己的视角去读书,把读书之后获得的认识写出来,让大家分享。如果只读不写,印象就不深,时间久了,容易淡忘,等于没读。
上述我之读书方法,只是根据本人情况而作的,非常初浅,在此作为博文发表,权作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