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地铁乘客严重逃票现象之随想
(2011-11-23 17:01:40)
标签:
上海地铁逃票处置态度 |
分类: 评述 |
11月17日有关媒体披露,上海轨交全网络内每天乘客采用跨越或钻过闸机、两人合并进出闸机、使用假证进出闸机,冒用敬老卡等手段,逃票约8000人次左右,占地铁日客流总数的0.16%。仅去年下半年,查获使用伪造证件者1770余人,收缴伪造证件达1840张。近日,媒体又披露,每天逃票者多达20000余人次。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从新闻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逃票者既有上海市民,又有在本市务工的新上海人,还有社会闲杂人员。但以中青年人居多,有男有女,有些还是衣冠楚楚的白领人士。他们在众目暌暌之下,很自然地越过“障碍”,毫无羞涩地逃票。目前,逃票之风不禁反盛,越演越烈。对此,上海地铁已经联手轨道公安全面开展了地铁逃票整治行动。
自1995年4月10日上海第一条地铁(一号线)开通营运起,《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对各种票逃行为,一经查获,要按照相关规定补收和加倍收取票款,情节严重的交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按理说,上车买票,文明乘车,早已慰然成风,为什么十六年之后,在11条地铁、275座车站,长达420公里的营运线路上,还会有那么多人在不择手段地逃票,占国家的便宜呢?逃票者道德素质的低下固然勿庸置疑,但部门管理的薄弱和社会氛围的缺失更不可小视。
据说,上海每天有600万人乘坐地铁出行,巨大的客流给地铁票务的现场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这是事实。依靠乘客的自觉购票进出,这是确保营运收入的根本。但作为地铁管理部门,现场工作的疏漏也要看到,现在,检票口的安检,人员多,抓得紧,但对闸机上乘客的刷卡情况审视不够,监票人员较少,监督不严,时有时无,一些地铁现场巡逻人员,也未将受检处作为重点部位,致使检票进出口基本处于放任失控的状态。地铁管理部门对逃票行为负有全部责任,地铁票务管理本职人员,不严守岗位,责任不到位,又怎么能不出问题呢?
逃票是一种违背社会公德的可耻行为,在和谐文明的当今社会,对于这种深恶痛绝的举动,应该得到谴责,群起而攻之,使之没有任何滋长的余地。但现状却与之相反,不仅得不到制止,反而明目张胆,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一种呈现在市民面前的社会公害。究其原因,与人们对不良行为的扭曲心理有关。现在受社会上某些“做好事者不得好报,反受其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逃票行为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不指责,不检举,任其所为,明哲保身,生怕无事生非,惹火烧身,妄食苦果。更谈不上挺身而出,当众出面制止了。上海各方面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的事迹经常见诸报端,唯独没见过谴责、检举、阻止和抓获逃票者的事迹报道,便是这方面的最好佐证,可见人们对逃票现象已经达到了何等的容忍程度。人们的容忍,对逃票者有利,实际是对逃票者的宽恕,他们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肆意妄为,也就在所难免了。如能在全社会对逃票者形成围攻态势,就能消除他们的市场了。
要切实纠正当前存在的严重逃票现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的守法意识,增强人的自律程度,营造良好风气,形成社会监督氛围至关重要,要使逃票者明白:出行乘坐国家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交易行为,公买公卖,具有法律效率,付费乘坐天经地义,否则,就是践踏道德,违背常规,违反法律。逃票,得到的是蝇头小利,侵占的是国家的财富,丢失的是自己的声誉,毁坏的是个人的形象,终将逃不了应有的惩罚。
应该指出,逃票者在全市出行人数中虽然占极少数,在有些人看来只是沦海一粟,微不足道,但它影响极坏,而且在目前确有漫延的趋势,我们不可轻视。光靠明文规定和地铁公安的整治,还不足以尽快刹住逃票歪风,必须发动全体市民,包括新上海人和临时来沪人员的力量,共同监督,齐心协力一起抓,才能使逃票者束手就擒,不得出手,使国家财产免遭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