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死在孝景帝之手的御使大夫晁错
(2011-01-16 19:25:25)
标签:
七国之乱袁盎晁错孝景帝刘濞造反怨死 |
分类: 两汉两晋南北朝博文 |
——吴王欲盖弥彰,景帝受骗上当,错杀忠臣晁错
晁错是孝文帝刘恒的太子舍人、门大夫和家令,也是孝景帝刘启的御史大夫,且受其宠幸被尊称为“智囊”。就是这样一位景帝身边的大夫,最后替死在皇上之手。本文认为,他的死实际上是七国之乱的牺牲品,是皇上的替罪羊。晁错之死,表面看来皇上是凶手,但真正的元凶是吴王刘濞。
刘濞在预立景帝刘启为太子问题上,对晁错等人就有忌恨。孝文帝刘恒继位,在预立太子时,曾有过争论,大臣们,当然也包括身为大夫和太子家令的晁错,主张帝位必传于子,孝文帝因不让外界误以为自己忘记有贤德的人,提出要传帝位于叔叔楚王刘交、二哥刘仲之子吴王刘濞、同父异母的弟弟淮南王刘建,但最终因在大臣们力挺之下,仍预立自己的儿子刘启为太子。作为以后七国之乱的首要发起者刘濞,在这场太子之争的斗争中,充当了刘启的失败者,仍然当吴王,试想,他在吴国怎能心悦诚服地安于自己的王位?又怎能对晁错等朝中大臣不怀恨在心呢?
刘濞利用袁盎与晁错矛盾,派遣得到刘濞好处的袁盎,虚构假像,游说景帝,转移视线,欲盖弥彰,迫使景帝杀害了晁错,达到了进一步造反的目的。袁晁素来矛盾深重,两人从来没有同堂谈过话,景帝继位,袁盎因晁错案验收受吴王财物而被皇上赦免为庶人。吴、楚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师,晁错认为袁盎有意替吴王刘濞藏匿隐蔽造反之事,便又想治袁盎之罪。袁盎得知后,非常恐慌,便设法入宫进见皇上,他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段,矛头直指晁错,将朝庭削藩减地的罪责全都推到了晁错一人身上,把吴、楚造反的原因,说成“主要是因为晁错的缘故。”还对皇上说:“只有尽快斩掉晁错,拿来向吴国谢罪,吴国才可能罢兵”。后来,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国刘氏侯王,果真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联合起兵造反。在此情况下,皇上完全相信袁盎之说,坚信只有斩杀晁错,吴王才能罢兵,于是景帝就下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杀了。
皇上杀死晁错后,原以为就此可以安抚诸王而停止造反,但事与愿违,诸王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仍不肯停止其造反行动,叛军大举西进,包围了梁王都城瞧阳。景帝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派遗大将窦婴、太尉周亚夫,带领部队平定了这次叛变,杀了造反的诸王。改封新的刘氏诸王。
其实,晁错之死是怨的,即使死,也应死于刘濞等诸王之手,而绝不应该死于景帝皇上之手。
这是因为,早在孝文帝时,晁错好几次上书说到要更定法令,削弱诸侯势力,但均不被文帝所采用。景帝继位,晁错为内史,私下陈说此事,皇上每每听取,他凌驾于九卿之上,更定了十三章法令,建议削减诸侯的土地,收取其国四边的郡城等等,而且在皇上的旨诣下,加以付诸实施了。这样,晁错就成了诸侯们非除掉不可的心头大患。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对景帝说:晁错恐怕诸侯强大,没办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要削减其土地,以尊崇京师,这实在是万世的大利呀!意思是说,晁错的计策和建议是替皇上着想,对巩固皇权,维护汉室的社稷江山有好处,既然法令经皇上同意,下诏实行了,就应该赞赏和保护晁错,怎么能又出尔反尔杀死他呢?晁错岂不成了死于皇上之手的怨魂了吗?当然,皇上杀死晁错,也是他的受骗上当造成的。
诸多史书记载,吴王刘濞蓄意造反有数十年了,而孝景帝在位才十六年,可见七国诸侯的造反之心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主要矛头还是指向皇上,而不单纯在于杀死晁错,晁错只是当了个替死鬼。正如邓公所言:“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啊!因为削地而发怒,故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杀晁错呀!从此天下的人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在削减诸侯土地计划刚实行之际,竟然杀戮晁错,对内杜绝了忠臣的口,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陛下实在不该如此”。皇上听了邓公这翻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说道:“你所说的实在不错,我对这事也是感到有点悔恨。”看来,事后景帝对错杀晁错之事也是有所省悟的。
史太公在史记101卷末说: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莫非指的晁错这一班人的吧!这预示着必须谨慎变更古法,切莫大意。
有关晁错之死的情节,在《史记》第11、101、106、118卷中都有记载,读者考察晁错在七国之乱中的死因时,可把这几卷一并细读。
本人更多文章:
汉太祖刘煓(含西汉后七位皇帝)传… 替死在孝景帝之手的御使大夫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