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寻剩男女 地摊婚介处
(2009-10-19 12:17:30)
标签:
剩男剩女求偶父母观瞻世博 |
分类: 情感 |
秋高气爽的日子,最适宜我们老年人外出游玩,前几天我俩有约,要进城逛一逛,看看日新月异的闹市区。今天是星期日,虽然国庆已过,但在市区看到的,仍然像过节一样,人头涌动热闹非凡,从大街小巷、道路布置到游人举止人文景观,到处呈现出一派喜迎世博的繁荣景象。
我和爱人早早离家,携手并进,乘坐地铁,兴致勃勃赶到展览中心,全程观看了免费的《走进世博》主题展览,参观完后,来到紧靠步行街的人民公园,向里面举目望去,远处的林道旁拉起绳索,挂满了一张张不大不小的白纸,猜想可能是有关部门在那里组织群众性猜谜语活动。我俩止住脚步,转而向公园里面走去。走近一看出人意料,是一处露天“无子女在场、无收费管理,无当场拍板”的自助式“地摊婚介所”,顺着林道向内曲折延伸,至少也有二百米长,绳子悬挂的白纸上,写满着剩男剩女的求偶信息。求偶广告,男女夹杂,无序挂设,一张紧挨着一张,挂得满满当当,还专辟了“跨国婚区”。求偶信息包括:本人简况、求偶条件,至于彼此情况,主要有:学历、职业、收入、住房、户籍、人品以及家庭条件、联系电话等常规内容。我俩是在传统婚姻模式下的成婚之人,虽无“替子寻妻”“替己找媳”的任务,但对这种从未见过的婚介方式少见多怪,倍觉新鲜,绕有兴趣地在里面看个没完没了,身临其境,指指点点,边看边聊,不停地评头论足,评论着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剩男剩女们的境况,以及他们彼此条件的好坏、要价的高低,议论着他们之所以“剩而未婚”的原因。我俩还开玩笑地说,要是我们现在还年轻,条件好的话,也可以到这里来挂牌,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茫茫婚海中寻觅如意之人,那该多好啊!
纵观在此求偶的剩男剩女的情况,各方面条件与相约电视节目中求偶的男女相比,要略逊一筹,不是年龄偏大,学历不匹,职业不理想,就是没有住房、收入不配,长相苛求,但要优于一般求偶者。他们大多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忙于事业,但又羞于在影视等公众场合露面,只能借助摊头婚介平台,碰点运气,在偶然中寻求必然,在遥远而有限的婚缘中寻找缘分。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在这里公开挂上自己的求婚信息,写上自己的联系电话,以此静候他人前来挑选,等待有人自投罗网,坐收守株待兔的成果。而在现场露面的,都是那些父母亲,充当着子女择偶质量的第一道把关者。他们有的在仔细地阅读着每一张求婚信息广告,一旦觉得有合适的,就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有的打电话当场与剩男女们取得联系,问问情况与意向,有的根据求婚信息正在认真的商量着有关问题……。
我们在那里,还见到许多父母,拿着子女的信息和照片,坐在那儿,亲自上阵大肆推销自己子女,经常在那儿叫卖,说自己的女儿怎么优秀,儿子怎么事业有成,说自己的子女怎么帅气水淋……,叫卖声此起彼伏,迫不急待。有一个身着一般的江西丰城的女姓老者,为了在本市找到一位有婚房的媳妇,带着干粮,坐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拖着虚弱的身子,手捧正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的儿子的求婚广告,见一个人问一个人,问一个人,答一个人,求天拜地,苦口婆心,口干舌烂毫无怨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当然,跟城市里所有街头地摊一样,也是鱼龙混杂的,并不是所有的婚介地摊都是为自己的亲身子女的婚事而来的,很可能有一些人专为谋利而来的婚托。如,那儿有两个妇女,把一大堆求婚信息广告,乱七八糟地摊在地上,坐在那里,若无其事,不着边际地胡侃着求婚以外的事情,我们驻足看了一会,问了一下,她们十分轻便答道:“你们随便看吧,看中那个再说,反正这边男男女女多的是”。这类将室内搬到室外的“广种薄收”的赢利性地摊也有好几个,应当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