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们对领导者评价的看法
(2009-06-21 20:02:27)
标签:
评价虚实经济利益情感看人德行看法 |
分类: 评述 |
(一)组织鉴定所作的评价。这是党的行为,代表着党的一级组织的意志,是组织上给予的领导者公正而恰当的评价,我们应当相信与尊重组织所作的评价。
(二)退休以后所作的评价。退休标志着领导者职务和权利的终止,如果说退休前人们碍于其职权及面子,不可能把你心底里对他的评价和看法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的话,那么,当他退休之后,一般来说,这些担心和顾虑就会大大减少,因此,人们对已经退休的领导者所作的评价,也应该是比较真实和公正的。人们常说,当领导的,在位时人家说你好,未必是好,退休后说你好,才是真正的好。因为,在位时人家怕你、需要你、利用你,可以把你说成一朵花,可你当退休丧失利用价值以后,就不一定再会有那么多人说你的好话了。如果你退休后仍然有多数人说你好,经常会想到你、念叨你、关心你、看望你、问问你,对你有好的口碑和评价,才是真正值得肯定的评价,说明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确实不错,值得称道。反之,如果你退休后,多数人还是说你不好,那你就值得反思自己在位时,你这个领导当得怎么样了。
(三)亡故之际所作的评价。领导者的离世,不仅是组织上对其盖棺定论的时候,而且也是个人对其流露感情、作出评价的时候,这在对待领导者亡故时的态度上看得最清楚。我们姑且不论组织上那些给亡者所作的千篇一律、高唱赞歌的评价,单就个人对亡者的评价谈些看法:
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寄托人们对死者的哀思,思亡者身前的经历、成绩、事迹、为人、德行,思亡者对家庭的教益贡献和对亲朋好友相处之情,属于人之常情,这种情感常表露在对亡者的态度上,从中也反映出对亡者的评价。
前些时候,我参加了一位患病多年的总经理的追悼会,从到场人与死者身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细心观察了与会者(亲戚、家人除外)在亡者面前流露出的种种感情,领悟到了他们对亡者的评价。综合起来基本上有以下六种人的评价:
与亡者共事之人。在一个班子里共事多年,相处在一起,总有较深的感情,必然心情沉痛,因此,共事之人都会前往吊唁,见上最后一面,送亡者最的一程,也算对得起共事的班子中人,这种情感与态度,表现为共事之人对亡者的友好性评价。
与亡者圈中之人。作为领导干部,说白了都会有圈子存在,问题在于他加入的是什么圈子?麻将圈中人死了,少了搭子,折了伙伴,麻将桌上“三缺一”,好似群龙无首,吊唁者在亡者面前流露出一副无奈和沮丧的样子,这种情感,表现了圈中之人对亡者的友情性评价。
与亡者有关系之人。有正常工作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人,亡者的离去,失去了一位合作伙伴和好的同伴,深表惋惜,完全在情理之中。但有另类关系之人,如施工队长、建筑老板等,他们的到来,使人诧异,除了生意场上的利益关系,还能有什么呢,还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知情人一眼就看穿他们为何而来,他们与亡者非亲非故,对亡者怎么能有兄弟般的真情实感呢?他们在公众面前表现心虚,总是躲躲闪闪、应付差事。这种情感,表现为关系之人对亡者的虚伪性评价。
与亡者怨恨之人。这种人通常是在亡者手下受过严重批评、处罚、得不到好处,受不到重用,是对亡者心怀不满的。他们得知对方亡故消息后,不但装作不知,相反,在暗地里幸灾乐祸,拍手称快,大有活该之意,一定不会产生怜悯之心,也决不会前往吊唁。这种情感,表现出得怨恨之人对亡者的仇视性评价。
从亡者得利之人。在体制改制、职务升迁、岗位调动、缓解困难、解决住房、经济利益、名声荣誉等方面获利的人,对亡者有感恩之情,无论病重期间,还是亡故之际,都会以急切的心情,在第一时间赶去探望,他们在亡者面前都会浮现出亡者身前关爱自己的种种情形,表现出无限的悲懊和痛心之情,永远不会忘记亡者的恩德。这种情感,表现为得利之人对亡者的感恩性评价。
忘恩亡者之人。有个别人,亡者在世,求其办事,好话说尽,低三下四,事成之后,不但不感恩载德,反而过河拆桥,把组织与领导的帮助抛在脑后,属自己最能,全是自己的本事。不要说别的,就是在吊唁现场也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踪影。这种“吃水忘记挖井人”的人,虽然是少数,但最恶劣、最可耻、最可恨。这种情感,表现出忘恩之人对亡者的背离性评价。
诚然,人已离去,你去不去吊唁,他不会知道,对他来说无所谓,但对你来说,去不去吊唁,却显露出你的素质与水平,刻划出你的的形象,反映出你的动机、为人、肚量。对周围的人来讲,也可以从中看清你的道德与面目,揣摩出你的心态,确定对你的可信程度。同时还可以透析出亡者身前的种种表现。总而言之,无论存与亡,情仇恩怨,谁对谁错、怎样评说,又谁能去评说?只有当事人心里明白。愿我们共同渴望真诚的生活,忘却恩怨,留下真情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