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兴顿起乱谈蚕桑
					
											标签:
																				
                            养蚕乐桑树梓树故乡情结梓桑 | 
					分类: 退休生活与家庭教育 | 
本文后面附有我养的家蚕照片,不妨可以欣赏一下,你可别害怕,那是家宝啊!
 
前文书说过,我童趣横生,家添蚕丁,那是3月中旬的事,那几天,气温骤然升高,曾达25度多,放了一年之久的蚕卵立即冒出了许多幼蚕,但他们的粮食——桑叶还刚萌出细微的嫩芽,它们的到来,我又喜又慌,喜的是老者又有事可做了,慌的是蚕乡的城郊,桑树散落稀少,上那儿去找桑叶,给幼蚕鼓肚呢?我只得远涉市郊,四处寻找,没有想到还真有收获,在一个个江南水乡的村落周围,房前屋后,农户们种有桑树,有的人家种一棵,有的人家种好几棵,有栽种四五年的幼桑树,有的栽种年代久远的老桑树,品种也不同,有阔叶的、圆叶的、鸡爪叶的,也有尖叶的。由于种在农家小院周围,光照充足,受热时间较长,那里的桑树确实冒出了绿绿的嫩芽,在征得农家同意之后,我给家里的蚕宝宝们摘了很多嫩桑芽,我像急着喂羊的妈妈,捧着一大包桑叶,回家喂给正在嗷嗷待哺的宝儿们。 
我所在的城郊不是从事蚕业生产的地方,在野外要找一棵桑树相当困难,几乎没有,但在村落周围,尤其在农户房屋前后,却种着不少桑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理,我问了农家人,为什么家家都种桑树呢?对我的发问,小孩们一片茫然,但年长者的回答使我长了知识。他们说,蚕为家蚕,蚕以丝造福农家,是农家之宝,人们常以“蚕宝宝”、“蚕姑娘”昵称它,蚕以桑为食,桑是蚕的生命所依,农家养宝宝,就得种桑树,说蚕桑也好,称桑蚕也罢,蚕与桑农家都少不了,农家也是它们的故乡,家有桑树,就意味着故乡在此。
这使我联想到了一个成语——桑榆暮景。桑榆即桑树和榆树,景,指日落时余辉残留的地方,比喻人的晚年时光。换句话说,桑榆种植的地方,可以比作人到晚年,叶落归根的地方,归根之处就是故乡。榆树与梓树同类,故桑又与梓同喻,称作“桑梓”。
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珍贵树木,用以行道遮阳和制作家具农具,因此,古人也有把“桑梓”(桑树和梓树)家中必有之树,来比喻故乡的。还说,见到了桑树和梓树,就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就想起了故乡家中的父亲和母亲。出身于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其家乡就是笔者所述的桑梓之乡。他的《百年歌》中就有“辞官至禄归桑梓”之语,表示了他辞官退隐回故乡去的意愿。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闻黄鹂》诗中,曾有“乡禽何事变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诗句。表达了他触禽生情,见禽思乡的怀故心情。总之,古人历来把梓当作故乡的代称,都用“梓里”、“梓桑”、“桑榆”等代称自己的故乡,将衣锦还乡、解甲归田,视作荣归梓里。
此外,桑还有桑田之意。北魏到北周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称桑田。初分田地时,分桑田二十亩,至少要种桑树五十株。古代百姓还把“家中必有桑树和梓树”当作安居乐业的标准之一,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就是说,如果你在五亩大的宅基地上,种上了桑树,养了家蚕,到五十岁的时候,你就可以穿上丝绸,安居乐业了。难怪,蚕乡的农户生活都很富足呢!
 
 
 
 
 
 
 
 
下面请博友们看看我养的家蚕,多美,多肥,多诱人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