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猴随笔
老猴随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311
  • 关注人气:4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作家叶辛《上海日记》有感

(2009-02-02 21:44:28)
标签:

日记

技巧

视野

叶辛<上海日记>

感想

杂谈

分类: 评述

我已经写了五年的退休日记,每年都要写不少于十五万字,至今兴趣不减,笔耕不止。为了探索进一步写好退休日记的经验,我常走书店找一些名家日记看看,年初七那天,没有走亲访友的应付,又去一家私人书店,目的依旧。这家书店虽小,由于老板有路子,与诸多出版商和销书商关系甚好,什么书都可弄到,且都是些价格十分低赚的书籍,是身上少钱的爱书人淘宝的好地方,我常来该店寻找好书,走进店堂,扫视四周书摊,孽债作者、著名作家叶辛的《上海日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本四十万字的书,装帧精美,原价32元,才卖12元,我当即买了下来。回到家里仔细阅读,在品味作品内容情节的同时,我集中精力研究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描写日记的技巧,对照之下,很快就发现了我写日记的问题所在。

小时候,老师在语文课上讲到,记日记要遵循其格式,时间、星期、天气少不了,内容主要写一天的事情,写得要简单些,还要强调如实记录等等。本着这种格调要求,在我写退休日记之初,尝试着写了几个月,基本上都写一些每天的流水账,如实地记录一天所做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一个退休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难,了解情况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整天在家转,每天都做那些不值一提的琐事,那有那么多事情可写,所以当初的日记写得相当简单,像小学生初学写的日记一样,最多写二三百字就算了事,天天都说那些事,旁人看起来很没有味道,自己写起来老声常谈没有劲头。

半年过后,自己对写的日记进行了“回头看”,反思其中的问题,怎样才能写得充实些?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好日记,必须跳出小家庭的圈子,不能老是写那些柴米油盐、妻儿老小之事,于是,我就把书上看到的、电视上反映的、他人介绍的、儿子们讲述的,孙辈传言的、外面听到的,社会上宣传的事情,以及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感悟、评述、经验教训等,统统作为写日记的素材或题材,使自己写作的视野定格在广阔的空间,从此,感觉到写起来没有多大局限性了,几乎每天都会有丰富的内容可写了,而且,以记述与描写过程中,日记的格局与字数也能脱出常规,越写越有写头,越写内容越丰富。因为,所谓日记,是写当日所遇之事,是写遇到这些事情时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认识以及对社会有价值的意识问题写进去。并非只写家庭中的小事,记流水账,写那些言之无物,没有知识与理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写的日记丰满、充实、有生气,即使若干年后,事过境迁之时,本人或他人看看自己旧时的日记,仍能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如今,读了叶辛作家的《上海日记》,如何写好日记,我又有了新的启迪,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位退休老朽,理所当然可以把发生在家庭的事情作为日记的内容,但仅能做到这些还不够,有可能的话,同样需要展开自己观察问题的翅膀,放眼社会,甚至放眼世界,写范围更广、含义更深、意义更大的事情,不必太拘禁、太局限,太过顾虑。叶辛的日记,每篇都有三四千,甚至更多字,集中讲述一件事情,描述与议论一个主题,表达一种特有的情感,一篇日记好像一部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动人,都写些上海人以及对上海人的理解,还有写自己作为上海返城知青集新老上海人于一身的感受与体会。由此使我觉得,我们这些草根老人写的日记,无论从那个方面,没法与他这位大作家相比,但是像他那样,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在一天中遇到与发现的主要事情,多思考,多研究,多调查、多总结、多理性、多提升,从不同角度,展开充分的想像与感悟,进行有理的议论与评说,朝着写日记的更高目标努力还是可以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默守陈规,获得写日记的自由。这就是我读叶辛《上海日记》后的一点感想,今表于博端不知妥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