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志》   让消失的村落“复活”

(2008-06-14 21:05:37)
标签:

村谱

家谱

沿革

历史

家居

分类: 情感

《村志 》让消失的村落“复活”

 

    我家住在江南一个市郊的村落——刘家塘,建宅已有218年,三年前,因政府建设用地需要,全村和周边村落同时开发动迁,从此,美丽的家乡如同地震一般顿时消失贻尽,昔日的故土由不断耸立的新型建筑所取代。

    这些村落的消失,不是天灾,而是人为,原址必须另作他用,不可能像四川地震灾区那样,在废墟上重建。村民们只能入住由政府或开发商分散安置的动迁房,农民转居民,分批安排就业或养老。过去全村近二百户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情同手足,如今,树(村落)倒猢狲散,大家“背井离乡”,无奈地分散居住在二三十个居民小区,终日难聚首,平日难相见。

    村落的消失,村民们既欣喜,又沉痛。喜的是,大家做梦也没有想到,家乡消失的瞬间,能和城里人一样住进崭新的楼房,人文环境、住房条件大为改善;痛的是,大家故土难离,对自己苦心耕耘的家园依依不舍,充满着浓重的乡情和无限的眷恋,家乡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事实总归是事实,消失的村落不可能再现,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手段使它复活并展现在乡亲面前。于是,大家在痛惜之余,想到集中大家的智慧筹写一部村志,将我们村庄过去曾有的辉煌,用书面的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受村民之托,我承担了撰写《刘家塘村志》的重任。刘家塘至今无人写过村志,要写好这本村宅,如同建造高楼,一切从头写起,从此,我踏上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撰志之路,用我的电脑,聚村民之成,描绘着家乡的原貌,书写着家乡的点点滴滴。

    原址是乡亲寻觅故土的依据。我依照本村动迁前所在的位置,以刘家塘为中心,精心绘制了“刘家塘地理位置图”,将周边方圆十里范围内的近三十个村落绘入图中,为乡亲判定老宅方位,准确找到家乡位置提供便利。

    村谱是乡亲寻根问祖的依据。我在理顺各户家谱的基础上,抓住本村发展演变的脉搏,根据家家户户以及各家各户之间的亲缘关系,将全村祖系繁衍关系按不同辈份,把传承的代数排列起来,编制了“刘家塘祖系全表”,通过到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查阅资料、走访村上诸位长老和调查研究,逐步形成村谱,依据村谱,再编制各农户的家谱分表。该志共编制村谱表一张,户谱表二十三张。这样,刘家塘一张张清晰可见的世代人物关系表就活生生地呈现在乡亲的面前。

    民居是乡亲追溯家产的依据。动迁前,本村民居建筑曾经历过多次变更,解放前夕,始祖传承下来的民居残遭国民党军队焚烧,解放后,乡亲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开挖淀浦河后,全村民宅移居大河南北,改革开放,家家推倒平房,改建楼房,住上了宽畅的新居。为了把这些消失的民居复活,我走家串户,请村民讲述自家房屋的变迁,回忆故居的数量、结构、分布状况,并按民居原位原貌,绘制了解放前村民绞圈房屋图、解放初重建房屋图、开放前后平房图、楼房图,绘制了刘家塘各户与在原址上建造的商品房门牌号对照图。这样,乡亲们不仅可以在图上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居住情况,而且可以对号入座。从图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家已经消失的家园。

    沿革是乡亲查看本村历史变化的依据。我系统编写了刘家塘历史沿革。以较大篇幅记述了本村的政治活动、文化建设、农业集体化道路、人才队伍建设、民俗民风传承、领导干部更替、种植养植副业、农业电气化发展、农民福利事业、村头凡人轶事以及大事记等最真实的情况,从而使乡亲们较系统地了解全村的发展过程,领略家乡发展史上的辉煌与艰辛,体味祖辈个中的甜酸苦辣,增强传承的自觉性责任感。

    经过两年多努力,一本近九万字的《刘家塘村志》基本截稿,正在征询相关人员意见,作最后的修改定稿。付梓后,准备发给乡亲们永久保存,送档案馆存档。

    总之,刘家塘村落的消失给乡亲留下了无穷的遗憾,但《刘家塘村志》的产生,却能使消失的村落得以重生,又能给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幸运。愿这本村志代代相传,不断充实逐渐显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直到永远,成为乡亲心目中的最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