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孙辈代养的蚕喂养五十天多了,先后休眠脱皮三、四次,只只骠肥体胖,表皮滋润发亮,不吃桑叶,表现“焦虑”,异常爬动,看得出它们快要吐丝作茧了。
我是个趣味养蚕者,家里没有专门蚕床,只能为它们手工制作简易巢位。先用硬板纸做成方格状(每格约五平方厘米、深约五厘米)的框架,放入纸箱,再在每个方格内插入纸筒,使方格成圆形状巢位,将蚕放入筒内后,它便会在里面安家落户吐丝作茧了。如果主人不给它创造入巢的条件,就得另辟溪径入巢作茧,那就要辛苦它们了。
急于上山(指入巢位)的成蚕,一个个像待产的母亲,紧张地做着产前准备。它们不再安静地趴在原地,坐等吃喝,过悠闲的日子,而是不住地向四处爬动,经常支起身子,抬头向四周摆动,以蚕特有嗅觉,不断寻找着合适自己筑巢的地方。蚕是否要作茧,除了观察其表现,还可看它嘴的变化,平时蚕的嘴只是吃桑叶,嘴巴外壳干干的,没有光泽,快要作茧的蚕,嘴巴湿润,油光发亮,带有粘液,还会断断续续地吐出缕缕银丝,在蚕迫不及待上山之际,就可以把它“护送”到预先准备好的圆纸筒里。
作茧过程很有意思,虽然主人已经给蚕创造了如此优越的条件,但它进入巢位后,还会有一段很长的“考察”时间,在筒的上下反复触闻,反复抓摸,“确认满意”之后才开始行动。茧吐的丝又白又细,整个茧仅由一根难以测量长度的丝线绕成。茧是蚕作巢的核心部分,茧的四周有稀疏的丝网缠绵,网中保护着椭圆形的茧,像一盏白色的圆灯悬挂在网的中央,非常好看。
蚕的茧好比人住的房子,要经得起风吹雨打,不能是“豆腐渣工程”,因此,蚕在作茧时,口中的丝能自然溢出,拉着一根富有弹力始终不断的丝,由外向里,一圈一圈,层层编织,严严实实,一丝不苟。作茧之初,蚕在峡小的浅丝层里面的姿势与动作看得清清楚楚,整个身子是圈曲的,唯有头部顺着嘴巴吐丝线粘贴的方向不断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线层越粘越厚,蚕肚里的丝越来越少,身子越缩越小,茧里的蚕慢慢地被丝层覆盖而看不见了,大约十个小时左右,一个白白的茧做成了。吐尽最后丝线的蚕就自我束缚在茧中。
诗人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其实,蚕安睡在茧中变成了蛹,蛹破茧后又会变成娥,娥还会产卵,来年春天,卵又能孵出幼蚕……。因此,蚕束而不缚,缚而不死。如此喂养,年而复始,繁衍着一代又一代蚕宝宝。
蚕看不见了,它自缚的茧像一个个饱含营养内核的雪白的汤团,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惹人喜爱。茧既是人们纺制丝织品的原料,又是蚕辛勤劳动的果实,还是蚕孕育新生命的摇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