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的结婚礼账礼单

近日整理父母亲留下的旧物,在一个很漂亮的木匣子里,保存有我家的土地契、房契,还有我父母亲结婚的礼账和礼单 。至今保存完好,85年了!
我老家是潞城县东邑村,我父亲史秦和,小名和尚,生于1911年农历6月15日。父亲很小失去父母,家里有五亩地,无房,借租邻居一处破院。父亲一人种地、学徒。
母亲崔根香,潞城微子镇人,生于1921年农历10月初八。
我父母亲的结婚日子是;中华民国贰拾六年七月贰拾四日,即公元1937年7月24日
按风俗,婚礼设置了礼账本,用深红色的老纸订成。毛笔小楷,很漂亮。
共计上礼22人。第一份是史群水,礼洋贰毛,还有三毛、五毛的。最多的是父亲的舅舅秦谷锁,礼洋贰元,还有三环套戒指一个。不知道当时货币流通情况,还有上五百文、一千文的,当时我村已成立地下共产党支部,申过拴是支部书记,就在我家北边住,上了一千文。不知道是铜钱?还是小钱?合计收礼洋11元。
那时兴送对联,有22人送了对联,其中有当时很富有的史立基、史清云。
同时保存下来的,还有母亲娘家嫁妆礼单,计有:粗细棉袄、夹袄等27件,戒指、耳环等银器13件。
母亲娘家陪嫁礼单
父母婚后,暂时在远方本家史金孩家打工、吃饭。后来租房开了灶,艰难度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全家还到邻村鼎留避难,住了好几年。
1945年,潞城解放,实行土地改革,我家评为贫农,分胜利果实都优先,分了一块地,分得地主家的一张漂亮的连三桌,至今保存完好,成了古董。
解放以后,沐浴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阳光,我家生活逐步好转。买了本家一处旧院,有了自己的房子,又买了一块地,过上小农生活。
1955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我家入了社,三块土地共13亩,都入了社,父母亲成了社员。
父母靠种地,父亲会做草帽,还断断续续外出做草帽,含辛茹苦,抚养姐姐和我长大成人。
母亲1995年农历2月19日不幸去世,享年75岁。
父亲1996年农历3月23日不幸去世,享年86岁。
父母亲1937年结婚,共同生活58年,度过金婚,超过翠玉婚!
恩人仙逝!他们的婚礼账簿、礼单成立永远的纪念!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