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江湖与笑傲江湖

标签:
情感杂谈文化 |
分类: 读书时间 |
啸傲江湖与笑傲江湖
近日读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谈到竹林七贤的孤独与痛苦,作者从一个细节入手,生动又形象,那就是对“啸”这个词的阐释:
「啸」其实是一个极其孤独的字。
「啸」这个字,口字边再一个严肃的「肃」,那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向群山万豁间,张开口大叫出来的模样。当阮籍长啸时,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的人,那是一种发自肺腑、令人热泪盈眶的吶喊。而这些孤独者竟会相约到山林比赛,发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啸声。
借助蒋勋先生凝注深情的妙笔,我们也愿意去揣想,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孤独!而这种通过“啸”的方式迸发的孤独,在魏晋时期又何止这七人,他们是一群人,一代人。
《世说新语》另有记载:“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 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此时的谢安精神振奋,兴致高昂,吟唱长啸,不发一言。
在当时的东晋,谢安是名门望族,位高权重,然而又能怎样?看到风起浪涌,一个人兴味正浓,一群人色变震恐。泛舟如此,朝局如此,道不同不相为谋。同游者的胆怯一定让胸有丘壑的谢安觉得孤独。于是他只能“吟唱长啸,不发一言”。
竹林七贤是处于朝局的边缘人,进退两难,他们这些人一生都没有完成什么伟大事业,是孤独的啸者。位高权重的谢安则处于混乱朝政的中心,虽在“淝水之战”中立有大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宁和平,却依然被皇帝猜忌至死,也是孤独的啸者。可是,那个远离朝局的隐者,又何尝不是一个啸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终于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依然是一个“啸”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诗人也是了然于心的。在《杂诗十二首(其二)》中作者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光阴弃人而去,虽有志向却得不到施展,一想到此,陶渊明心中便长久地悲戚。田园荒芜了可以复耕,理想落空了只能长啸。
当年看《笑傲江湖》时就胡思乱想,这个“笑”该怎样修饰呢?
是年轻女性岳灵珊的莞尔一笑?是渐入歧途林平之的凄然一笑?是侠之大者令狐冲的坦然一笑?是不择手段岳不群的阴冷诡笑?不管哪一种“笑”里,都多少有些薄气,有些凡夫俗子之气。
直到蒋勋说,众人喜爱的小说《笑傲江湖》也是读者的谐音讹传,其实应为《啸傲江湖》。只有“啸傲”,才能表达出主人公从心底嘶叫吶喊出的悲愤与傲气。身在江湖,看似熙熙攘攘,实则纷纷扰扰,孤独异常。这一“啸”,果然添了厚重,多了浩然之气。
http://s2/mw690/001tV56Yzy76KqqPq3D9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