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到欧洲远洋航线

(2008-03-07 21:05:25)
标签:

80年代

杂谈

 

一、上海——西北欧航线

1.非班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军队侵略上海时,就有一艘英国商船“魔女号”(MEDUSA)随军进入上海港。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843年11月17日),上海港正式开港,到年底仅六个星期的时间,英国怡和洋行就有7艘船来到上海。

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的邮船公司也把航线延伸到上海。接着,英国的卡望尔、夏尔及葛连等轮船公司也开始经营上海和英国伦敦之间的航线。同治十一年起,德国航业局投入了3艘船行驶于汉堡、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之间。

光绪七年(1881年),中国轮船招商总局的“美富”轮、“海深”轮先后行驶在上海至英国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至欧洲航线上从事远洋运输的船舶大为减少。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营上海至欧洲航线的船舶增加,主要有太古轮船公司、怡和洋行以及丹麦宝隆洋行的船舶。

5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关系及经济合作虽然还不正常,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按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的原则发展彼此的关系,为中国发展远洋运输事业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1968年10月11日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红旗”轮第一次由上海港启航,载货8353吨,按预定航线,驶往欧洲,沿途挂港为新加坡、锡兰(今为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塞内加尔的达喀尔,英国的利物浦和伦敦,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鹿特丹,联邦德国的汉堡,于1969年2月20日载货13138吨返回上海,历时133天。1970年以后,该公司“向阳”、“朝阳”、“康定”、“望亭”、“盐城”等船都曾航行西欧、北欧各国许多港口,促进中国与西北欧各国的商贸交往。

1975年7月21日,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的“汉川”轮第一次抵达北欧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冰岛的斯特莱姆维克(STRAUMSVIK)港装10103吨铝锭回国。

上海海兴轮船有限公司成立后,远洋船经常不定期地在该线运营。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的船舶也时常在上海至西北欧非班轮航线运营。

[中国——西欧、地中海、非洲、海湾航线示意图]

2.班轮

杂货班轮 1977年9月,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天水”、“衡水”、“清水”、“望亭”、“安亭”等5艘船营运上海——西欧定期杂货班轮航线。每月发1班船,于12日在上海受载4500吨,沿途挂靠新加坡、马来西亚、伦敦、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等港。回程载l0000吨钢材、化肥及杂货返上海,往返航次140天左右。每月下旬有一艘船返抵上海,在上海整修后于下月的12日再度出航。1983~1984年因货源太少,该班轮一度中断,改为不定期派船。

1985年,中国从西北欧进口货源增多,特别是许多危险品货物、钢材、宝钢的二期工程所需的设备大件不能及时安排船舶运回国内,加上这些货又不适合集装箱装运,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从同年7月起重新恢复上海至西欧的杂货班轮营运,船型用“运城”轮类的多用途船,载重吨位为1.8万吨,仓容为2.3万立方米,每月发1班船,25~30日从上海开出,往返周期为95天,在西欧诸国挂靠伦敦、安特卫普、鹿特丹、汉堡等港口。

1990年,上海至欧洲航线的件杂货货源逐渐减少,在该航线行驶的杂货班轮经营亏损,因此,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对这条班轮航线在欧洲的挂港由5个改为3个,以减少港口使费,降低运输成本。同时还根据航线上回国货源杂、批量少的情况,尽力揽取沿线的第三国港口之间的货物运输,实现了扭亏为盈。是年下半年,根据货源情况及时增派28艘次的船舶去欧洲各国港口,争取欧洲至世界其他国家港口的货物运输业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上海至西北欧的这条杂货班轮航线,还承运了宝山钢铁总厂的第二期热、冷轧设备,秦山核电厂设备、葛洲坝电站设备等。至1992年底止,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保留的中国至西、北欧杂货班轮航线上有“汉川”、“银川”、“铜川”、“江川”等四艘15454吨载重吨的姐妹船,从天津新港发船,每月1班。沿途挂港为伦敦、安特卫普、鹿特丹、汉堡,往返周期为105天。

集装箱班轮 1982年下半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在经营上海——欧洲杂货班轮运输的基础上,开始用多用途船装运去欧洲的集装箱,每一艘次只装130标准集装箱左右。

1983年7月起,该公司开始经营自天津、上海港始发开往西、北欧各国港口的全集装箱定期班轮运输。由“辽河”、“潍河”、“唐河”、“滦河”、“沱河”、“沙河”等6艘船运营,每月1班。9~12日在天津新港装货,15~19日在上海港装货,然后开航,沿途挂靠香港、新加坡、菲力克斯托(FINISTERREC)、安特卫普、汉堡。

1984年5月起,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对上海——西欧航线实行“六改五”调整措施,即将原来行驶于该航线上的6艘船改为5艘船,国内挂靠两港为一港,往返航次周期从90天缩短为75天。挂港顺序为上海经香港、新加坡后,直驶英国伦敦,联邦德国汉堡,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接转港为利物浦、菲力克斯托、不来梅、不来梅哈芬、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奥斯陆、赫尔辛基等。进行“六改五”措施之前的五个月,有9艘船投放该航线营运,共航行24个往返航次,盈利140.2万元。“六改五”之后,5艘船的23个往返航次盈利803万元。

1985年7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根据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决定对中欧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进行调整,变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一家经营为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和上海远洋运输公司联合经营,集中中国内部南北两大远洋运输公司的力量为一体,在北京成立中欧集装箱联营办公室。把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管辖的“汾河”等5艘全集装箱船交给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管理,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另调五艘全集装箱船“春河”、“秋河”、“洛河”、“辽河”、“沙河”,这样共10艘载箱量各为1300标准集装箱的第二代全集装箱船投入到中欧航线营运,保证上海、天津、黄埔三个港口每月发4班船。即上海每月发2班船,天津每月发1班船,广州每月发1班船。每船往返航次为75天,每个航次在始发港(上海、天津、黄埔三港中的一个)装货起航,沿途挂靠香港、新加坡后,直驶伦敦、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敦克尔克。同时还安排4艘载箱量为l00~300标准集装箱的“顺江”、“熊岳城”、“平乡城”、“临江”轮营运于青岛、大连、天津、上海、厦门与香港之间的支线运输,为货主提供较多的班次,有较多双向发货机会。

二、上海——波兰航线

1951年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成立,5月份起该公司的“普拉斯基”轮第一次从波兰开往中国港口,开辟了波兰至中国的远洋运输航线,这条航线主要承运中国和波兰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外贸运输物资。1962年,公司迁至上海后,主要从上海港等中国大陆港口始发,沿途挂靠香港、新加坡、亚丁、卡萨布兰卡、安特卫普、鹿特丹、汉堡、赫尔辛基、阿胡斯、革丁尼亚等,有时也挂靠马赛、热内亚、里耶卡、康斯坦萨、拉克莱脱等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港口,航程12000海里左右,单航次航行需38天左右。投入该航线营运的有20艘船,35.2万载重吨,全是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所属的船舶,其中9艘悬挂波兰国旗,9艘悬挂中国国旗,2艘船挂塞浦路斯国旗。随着中波两国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货量的增加,上海其他远洋运输公司也有船舶挂靠波兰的港口。

1991年开始,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开辟了西行由多用途船捎带集装箱的班轮,每月派船一艘次。1992年又增加东行散杂货班轮,每月一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