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丑陋的中国人》和作者简介

(2008-08-10 17:44:24)
标签:

杂谈

分类: ox
  “柏杨一生偃蹇困顿、颠沛流离,为民生、自由、平等几致引来杀身之祸;曾经身陷囹圄、家庭破碎、妻散子离、多数友朋形同陌路,其坚持民主、自由之精神令人感佩”。
        ——张清荣(柏杨文物馆馆长\台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

 

 

 
  国人熟知柏杨,源于20年前一本《丑陋的中国人》。
  这是柏杨对华人世界最具警醒作用的作品,他说中国人之所以“丑陋”,是因为         被“千年酱缸”酱成了“干屎橛”。
  在20世纪80年代的海峡两岸,这种论调太过惊世骇俗——“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         社会制度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         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         准为标准”。
  柏杨对国民性既打脸又揭短的作法,使人们突然间对酱缸之说无法接受,在更多         的中国人心中,中国传统文化只能与“优秀”一词搭配成偏正词组。大陆对于柏杨的          接受经过了几番阵痛——1991年,《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批判柏杨。同年,他的故乡         河南辉县拆除了3年前为他树起的一座高大胸像。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季伦评论说:柏杨的文化批评, 尽管对于中国文化         批判得不遗余力,但其立足点显然可归为“感时忧国”的传统。正是基于这一点,港          台及海外华人在最短的时间里结束了这次大脑的震荡,并在最早的时间里接受了柏杨         对于丑陋的批判。

 

        这本书我十分的喜欢,觉得非常的好,虽然中国正在不断的强大,不断的文明,                不断的超越,,,但是我们还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是太强大,因为我们还                 要不断的发展,所以我建议大家看看柏杨的这本书,和他的其他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