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我的家乡——偃师 (机械设计与制造 Z11025415 李帅强)
洛阳——有着十三朝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旅游风光,如: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等这些在市区的景点,还有县里面的比如栾川的鸡冠洞、重渡沟、老君山等,新安县的龙潭峡,嵩县的天池山、木札岭等,这些自然风光。这些想必您也早有耳闻,但对于您熟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您知道多少呢?那么就请您到洛阳偃师来,了解佛教大师玄奘及其偃师的风土人情。
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境内有被史学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寻阝遗址,该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器作坊遗址和中国最早的宫城(即紫禁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史学界公认的“华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夏商断代界标的商城遗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2005年,我市被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荣誉称号。
虎头山
偃师市虎头山生态公园位于偃师市区北部2公里处,西有白马寺,西南有龙门风景区,东南有嵩岳少林寺,南有偃师市二里头夏都的遗址,名文贤士视为“风水宝地”。
站在山脚下,抬眼望去,虎头山绿树成萌,两条登山道路沿山脊蜿蜒而上,景亭、长廊点缀其间,整体布局和谐美观。另有环山公路贯通公园全区,交通十分便利,入口区开阔的广场、简洁的花架、别致的管理房耳目一新,而周边停车场、门球场、网球场、体能训练中心,餐饮服务部等工程的修建,使得虎头山生态公园设施功能日趋完善。
登高望远,东侧菊花山和西侧首阳山一行行小树翠绿挺拨,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俯视全区,绿树郁郁葱葱,景亭星罗棋布,整个公园美景尽收眼底。闲余之时,人们在此尽情地休闲游乐,遇到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是游人不断,特别是酷热的夏夜,山上凉风习习,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二里头遗址
考古学家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殷墟曾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玄奘寺
在洛阳市偃师县缑氏镇的陈河村,有一处著名的古迹,它就是玄奘故里。相传这就是三藏法师玄奘出生的地方。
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
玄奘故里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园墓地。玄奘故居,坐落在陈河村中部,座北朝南,大体为一南北长方形院落,分前后两院,远远望去,一组具有隋唐风格的建筑群别致优雅。白墙灰瓦在阳光的映照下端庄秀丽,洁白的汉白玉过街门楼和殿前回廊清新洁净。由季羡林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的标志碑矗立在故居门前,潇洒劲秀的碑文为古朴的故居增色添彩。
恭陵位于洛阳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该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冢为覆斗形,长163米,宽147米,高50米。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
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
灵台封土呈覆斗形,东观长163米,南北宽147米,高22米。灵台东北50米处,有一锥形土冢,俗称“娘娘冢”。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
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亩葡萄基地
河南洛阳唐僧寺万亩无公害鲜食葡萄基地以唐僧寺村为核心,以207国道为主轴,辐射周边多个村镇。葡萄种植品种主要以巨峰为主,兼有早熟、极早熟品种,如京亚、京秀、白鸡心、黑提、红提、美人指、里扎马特、维多利亚等,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久远的种植历史,已形的葡萄种植带,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10万余吨。又由土壤含钾量高达120ppm,所以产出的鲜食葡萄粒大、色艳,含糖量高,在消费者及客商中享有极好的口碑,被誉为“冰糖葡萄”之美称。
偃师市双龙山原始森林公园位于偃师南部山区大口乡,由山张林场管理。双龙山森林公园东距省会郑州125公里,西距古都洛阳市40公里,北邻207、310国道,著名欧亚大陆桥
- 陇海铁路经过这里,交通十分方便。
双龙山原始森林公园总面积4万余亩,森林覆盖率96%,这里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公园森林茂密,季相多彩,春花美艳,秋色迷人,夏风送爽,冬雪泛银,这里松鼠跳跃,山雀鸣叫,兔驰狐奔,莺歌燕舞;这里秀峰耸立,幽谷环绕,壁画高挂,悬崖奇石;这里水泉密布,溪声似琴,深滩溢青,飞瀑溅珠,独特的地貌,植被、气候,使双龙山原始森林公园成为森林旅游为主,兼避暑度假,森林疗养,寻幽探险,娱乐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公园。
双龙山原始森林公园内有狼洞沟探险区,桃花溪森林游览区、响水河自然风光区、红岩沟休闲度假区。二鬼摔跤、石牛卧坡、王母字石、天然浴盆、天狮拜佛等自然景观三十余处,连锁坝群的水上乐园使人流连忘返,素有“小延安”之称的17孔古式窑洞,可作为您三、五日森林休闲的小憩之处。
升仙太子碑
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这方武则天撰文书写的巨碑,彰显着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饱含着书法神韵。她开草书刊碑之先河,不失为女书之精品。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未几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龛,高1.42米,宽0.95米,内刻1佛2菩萨。主佛结跏趺坐高台上,两菩萨侍立左右,两侧刻护法雄狮1对。其左有1小龛,刻1佛2菩萨,佛座两侧有狮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炉,左右为供养人。此龛之上有5个小龛,龛内各有佛1尊;龛门两侧各刻2个小龛,上小龛为2尊小坐佛,下小龛为2尊小立佛。
南壁二层中间,有1佛龛高1.94米,宽1.6米。内刻主佛,高1.25米,结跏趺坐,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主佛两侧分立二弟子其下有护法雄狮1对。该龛右侧有2层小佛龛,高0.6米,宽0.5米,内刻2佛2菩萨,佛座左右有护法雄狮1对;中间有薰炉1个、供养人2个。
南壁二层大龛的左右遍刻大小不一,高低不齐,形状各异的小龛,龛内刻有形态不同的佛像,佛座下刻有金刚力士和蹲狮卧兽。
北壁东下层有1大龛,内刻主佛1尊,结跏趺坐于高台上,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两边侧立两菩萨,佛座两侧有雄狮一对。龛门两侧分别刻3~5个小龛,其中一龛刻1小立佛,其余均为1坐佛。
窟门北壁上刻大小佛龛约百个,龛内多数为1佛2弟子或1佛2菩萨,六尊多为交脚弥勒佛。这些佛龛下面还有排列整齐上下9层小龛,每排27个小龛,右下角缺1,左下角缺3。每龛高0.8米,宽0.7米,其内各刻1坐佛。
石窟门外北侧,有1雕刻细腻的佛龛,刻1佛2弟子2菩萨,其面部丰满,体态雄健,属盛唐时期作品。石窟门外南侧,有摩崖碑记一通,记载石窟的营造历史,对了解石窟分布、造像及佛教兴盛情况有重要价值。水泉石窟的特点是造像集中,雕造工艺精美,有的可与龙门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古代雕刻、绘画、建筑及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29),后屡加扩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通过对太学遗址进行的勘察发掘,得知整个太学遗址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仅东部面积就达3万多平方米,在遗址内部,也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
东汉熹平四年(175),大学者蔡邕及马日碑等诸儒奏请订正儒家经本文字,得到汉灵帝诏准后,由蔡邕等以隶书八分体刻立石碑四十六块,史称"熹平石经"或"一体石经",立于太学门前。石经的内容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官定的儒家经本。
曹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又兴太学。曹魏正始二年(214),又在太学刻立石经二十八块,因正始石经是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所书,故又称"三体石经"。从已发现的残石内容看,其内容包括《尚书》、《春秋》等。
西晋建立后,依汉魏之制再兴太学。咸宁二年(276),于太学之外又立"国子学",二学并存,同为高等学府。晋惠帝时规定,凡五品官以上子弟可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的子弟则人太学。
1931年,在辟雍遗址中发现古代碑石一方。通高3.22米,此即著名的《三临辟雍碑》,碑中称"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晋代太学规模盛况空前。
一千九百多年前创建的太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