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2008-11-19 21:50: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有所思 |
“大语文观”是相对于“小语文观”而言的。“小语文观”关注的只是课本、课堂,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而“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究竟什么样呢?具体论述如下。
一、开放的课程观。
记得叶圣陶先生有过这样一句论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啊,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教师利用这个“例子”干什么呢?我想无非就是积累字词句篇,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一句话,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前人们把教师称为“教书先生”,因为那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学生是“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这篇课文没有讲透!”“哎,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殊不知,课文是讲不透的。
“大语文观”下的课程观,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它是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一本教科书,怎能满足培养学生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的需求?因此,应该把国内外的热点新闻、国家大事、有时代气息的美文作为课程及时引进课堂,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培养他们胸怀天下的忧患意识,这应是当下语文教育所具有的视野和胸怀吧。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些话如同洪钟大吕说得真好,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语文课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引领学生向生活这本大书学习,学得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二、“授人以渔”的课堂。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到这,突然想起了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故事。自称乡下人的从文先生,小学毕业就踏上从军行走江湖的道路,但就是这样一位没入过高等国文学府的人却成为国人公认的大文豪。何哉?这恐怕得益于它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博览群书的经历。
所以,语文教师课堂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对于课文,要用好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然后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从课外书中汲取营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课外多运用语文。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作业,不仅仅是抄抄字词、背背语段等机械重复的习题,而是辅之操作实践类的作业。实践类的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
1、
2、
3、
4、
通过这些作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只有这样,语文的触角才能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落实真正的“大语文观”。
四、多元化的评价。
以往的语文学业评价,主要以考试为衡量尺度,以成绩为评价依据。“大语文观”下的语文学业评价,将是多元化的评价。评价的要素主要是:
1、成长记录袋。这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要素,主要看学生在某段时期内的学习成绩、语文活动中的表现、作业的完成等情况,给出一个相应的评价等级。
2、语文能力考察。语文能力主要评价朗读、口头表达与应用写作的能力,这也是一个过程性评价,主要从平时课堂发言和语文实践作业中来评定能力的强弱。
3、人文素养方面。一位受到良好人文熏陶,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学习态度首先应该是端正的,他也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具有洞察生活的深邃思想,简而言之,他应是一个上进的人、睿智的人、有良知的人。这方面的评价,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是必要的。
这方面的评价如何操作呢?一是设计好测评题,采取问卷的形式让学生互评;二是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贴近学生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彻底打破了“分数”定乾坤的单一评价手段,变注重结果到关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均衡发展。
以上所阐述的“大语文观”,它折射出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仅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更具有做人的良知和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愿“大语文教学观”下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自由成长的精神的乐园!